其實你不懂孩子的心

《區分問題所有權篇》

在研究了大量家庭的親子溝通方式後指出,親子矛盾的原因來自父母和孩子各有不同的需求且不能得到滿足,而父母不管是孩子的問題還是自身的問題,都一味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責怪孩子,或者一廂情願地去代替孩子解決孩子的問題,其結果常常是不被孩子接受,甚至引起反抗及叛逆行為。因此,避免親子矛盾的方法是,先區分是父母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採取不同的處理措施。

 美國白宮家庭心理諮詢顧問 •哥頓博士
根據哥頓博士的研究,區分問題所有權的依據是:父母和孩子的需求是否得不到滿足。 
一、區分標準
(1)   如果是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麼問題是孩子的。例如:孩子丟失了他心愛的排球。
(2)   孩子滿足了他的需求,而他的行為也沒干擾父母,此時雙方都沒問題。例如:孩子在折紙玩,媽媽在旁邊摺衣服。
(3)   孩子滿足了他的需求,而他的行為干擾了父母,此時才是父母的問題。例如:孩子在客廳大聲喧嘩,影響了媽媽看書。
(4)   孩子與父母的需求有衝突,產生親子糾紛,此時是雙方的問題。例如:全家要出去旅遊,孩子想一放暑假就出去,父母想在放暑假後過兩星期再出去。

二 、 舉例說明
1.      孩子的問題

(1)   孩子作業做到很晚。

(2)   孩子與同學鬧不愉快。

(3)   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

(4)   孩子過馬路不小心。

(5)   孩子因賴床而上課遲到。

2.      父母的問題

(1)   孩子答應自己整理房間,結果沒做。

(2)   父母在打電話,孩子在旁邊大聲唱歌。

(3)   孩子踢球,把乾淨衣服弄髒了。

(4)   孩子放學回家,把書包、衣服亂丟。

(5)   孩子不想和父母一起出去旅遊。

3.      雙方的問題

(1)   孩子肚子不餓,希望過一會兒吃飯,而爸爸下班回家又累又餓,想要馬上吃飯。

(2)   父母想住大房子,又因新家離孩子的學校遠,想叫他換所學校讀書,但孩子不想離開他的好朋友,寧願住小房子也不願換學校。 

問題不都是對方的,退一步看看,接受用高一點的角度,看清問題是誰的,更容易達到雙贏的結果。

父母的問題-處理

當屬於父母的問題出現時,孩子並沒有感覺到問題的出現,所以不會主動去解決。父母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屬於自己的,是父母認為有問題,而不是孩子認為有問題。因此,不能以此指責、批評孩子,否則可能會產生激烈的親子衝突。

父母唯有使用「我的信息」方法來處理,不責怪孩子,不把孩子當做自己負面情緒的出氣筒,而僅僅平靜的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才能取得理想的處理效果。

1.舉例說明:

情景:孩子踢球,把乾淨衣服弄髒了。

處理方式:

(1)   我的信息:媽媽說:你踢球把剛穿上的乾淨衣服弄髒了,我很難過,因為我一直忙著給你洗衣服,感到很累。

(2)   給予選擇【當一個人做出選擇的時候,也就同時承擔了選擇後的責任】

媽媽說:你喜歡踢球我不反對,但弄髒衣服也不行啊!我給你兩個選擇,要麼你踢球小心點,別把衣服弄髒,要麼弄髒衣服你自己來洗,你自己看看要選哪一個。

如何表達「我的信息」 

1.      結構

(1)   描述行為(只描述不評價);你在家裡大聲叫。

(2)   指出行為的後果;影響了我睡覺。

(3)   說出對這個行為後果的感受;我好不舒服。

2.      基本表達模式

(1)   當…

(2)   我…

(3)   因為… 

舉例: 兒子在客廳裡踢球。

「你的信息」--媽媽:“已經跟你說過多少遍啦,怎麼還忘記呢?你長不長記性啊?”

“叫你不要在客廳踢球,你沒聽見嗎?是不是要打一頓才聽話呢?” 

「我的信息」--媽媽:“地板被弄髒了,我好難過。因為我過會兒又要辛辛苦苦拖地板了。”

兒子聽了媽媽這番話的感受是:媽媽好辛苦,好可憐。我這樣做有點對不起媽媽。於是,他不好意思地收起了球,說:“媽媽,對不起噢!”同時,馬上幫忙去拿拖把,要幫媽媽一起拖地板。

媽媽高興地說:“兒子長大了,真懂事,謝謝你幫助媽媽。”

兒子得到了媽媽的表揚很開心,他感受到自己身上對家庭的責任。他說:“媽媽,我以後再也不在客廳踢球啦!”

從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孩子同樣的行為(在客廳踢球),由於媽媽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溝通方式,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溝通效果。批評、指責讓孩子感到受威脅,激發起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產生了反抗行為;而不指責孩子,僅表達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感受和關心,並且表達相信孩子會尊重理解父母的感受;這樣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從而激發起了內心的責任意識,產生了主動承擔責任的行為。

積極傾聽 

※傾聽的技巧 

孩子的話:我再也不想理小明了!

封閉式傾聽:不可以!怎麼可以不理小明呢?

開放式傾聽:你生小明氣了嗎?

 

孩子的話:我做不來!

封閉式傾聽:胡說,趕快做!

開放式傾聽:這很難嗎?

 

孩子的話:看!我畫的畫~

封閉式傾聽:不錯!但是現在請你出去好嗎?

開放式傾聽:你畫了一朵很好看的花,你好開心。

 

孩子的話:媽!我今天不想去上學,小華很壞!

封閉式傾聽:大家都要去上學,你不可例外。不許隨便別人壞話!

開放式傾聽:你擔心小華會欺負你嗎?

 

孩子的話:媽!我覺得你好討厭!

封閉式傾聽:你說什麼?不准你這樣對我說話。

開放式傾聽:你在生媽媽的氣嗎?

.  雙方的問題

  1. 處理原則:積極傾聽+使用我的信息。
  2. 舉例說明:

情景:父母想住大房子,又因新家離孩子的學校遠,想叫他換所學校讀書,但孩子不想離開他的好朋友,寧願住小房子也不願換學校。

  1. 處理方式:

(1)   積極傾聽:

爸爸說:說說看你不願意去住新房子的理由好嗎?

(2)   我的信息:

媽媽說:現在,請你聽聽我和你爸爸的想法好嗎?

(3)   共同協商:

爸爸說:我們雙方都說了各自的理由,現在我們全家投票表決,來決定是否搬家。

在家庭親子溝通中,只要父母注意區分問題的所有權,並運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就能很好地解決親子之間的矛盾,避免親子戰爭。

父母之愛,對大部分父母來說是天性也是本能,對孩子來說更是非常的重要,而如何表達這種愛,卻是父母需要努力來訓練及練習的一種能力。  

關鍵字:鼓勵、傾聽、放手、信任、關愛、控制情緒、給予支持

開放式傾聽用語 

開放式傾聽即反應式傾聽,就是將孩子所說的話以自己感受的字眼予以重述,開放式傾聽的用語有許多種,但原則只有一種,就是使用假設性措辭來反映,而不是表現出一副「我都知道」的肯定措辭。 

(1)    你的感覺是…

(2)    你的意思是…

(3)    孩子,你覺得…

(4)    我想你的意思是…我的想法對嗎?

(5)    這是你想說的嗎?

(6)    這件事給你的感覺是…

(7)    當我這麼說的時候,你的感覺如何?

(8)    請你幫助我了解你的意思,因為我有一點搞迷糊

(9)    我是否做了什麼事使你覺得生氣?

(10)我應該怎麼做才能使你對我的感覺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