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不懂孩子的心

《學齡初期篇》

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在家長對孩子的管教中,有的家長習慣用「壞人、小鬼」之類的來嚇唬二三歲的小孩子,這一招很好用也很管用,但從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來看,這種做法是對他幼小心靈的傷害,因為他們還不能區分想像和現實,孩子有可能將嚇唬的話完成當作事實,更重要的是,這時候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時期,需要透過不斷的自我探索來建立自信,預備下一發展時期相當重要的主動性,獲得自我認同。大人的恐嚇教育方是會讓孩子喪失自我,變得自卑,造成孩子膽小、退縮的個性。因此希望家長切忌用「鬼故事、壞人」來嚇唬我們。

孩子的假想朋友 

大約在3歲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把玩具當作他的假想朋友,和他說話一起玩,或自言自語來角色扮演,要求家長好好對待自己創造出來的朋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年齡出現假想的遊戲夥伴是幼兒正常的感情表達形式。據相關研究發現,有15%-30%的兒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般來說這個情況到了入學年齡,隨著而同社會交往的增多會漸漸消失。 

幼兒的自言自語是思想的有聲表現,現代家庭獨生子女增多,大部分孩子有較多機會在家裡獨自遊戲,假想夥伴是幼兒找到免於寂寞的巧妙方法。相較起來也表示他們聰明伶俐也更有創造力喔!

孩子突然變小了 

5歲的小孩突然做出他2歲時的行動,這表示5歲孩子的心理產生安全感的缺失,可能是周圍環境的改變,孩子還不能適應的時候,行為上回到以前比較有安全感的時期,來引起家長的關注。家長應該學習敏銳的察覺孩子內心的需要而非專於判斷外在行為的表現的正確性,幫助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

統一的教育態度 

孩子生出來是一張白紙,孩子本身並沒有判斷是非的標準,與能力,他們無法抽象的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好還是壞,是對還是錯,只能透過家長的反應來判斷,若家中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等多位家長不同的養育方式,孩子會無所適的心態從和不適當的行為反而成為自然的結果。管教者有一致的觀念,才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向。

要上小學啦!

家長為孩子入學所做的準備,除了學校規章制度的告知,以及生活習慣上的逐步適應之外,還應該讓他體驗到自我成長的喜悅,與同學一起上學的樂趣,在學習上學習到知識所帶來的成就感給予肯定,讓孩子感覺到上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就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入學準備

學齡初期(3~5歲) 

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主題:說謊 

3-4歲的孩子富於幻想,想像力發達,有特殊的誇大性,常常不能區別幻想與現實,在敘述事件時,容易根據自己的想像、聯想甚至幻想,把主觀想像的東西與客觀現實的東西混為一體,再加上這一時期孩子所掌握的語言詞彙有限,難以對事件做出精確的表達,在概念上判斷發生錯誤,從而產生自己意識不到的「謊言」。 

對於這類「謊言」,家長不能從品行上進行教育,而應該理解並幫助孩子區分願望與事實的不同,增加孩子的知識,提高分辨事物的能力,教會他們用準確的語言描述事物的實際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發展程度提高,知識經驗不斷豐富,這類混淆想像與現實的「謊言」就會逐漸消失。

孩子好懶惰 

諮詢時回顧孩子的成長經歷時,也經常發現「懶惰」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後天有意或無意「培養」的結果,家長或家裡的長輩,照顧者,是否太能幹,或是常說「孩子還小,大人來就好」,怕孩子太累,受傷,不讓孩子動手的呵護」,這樣過度照顧的環境,失去了自己動手學的做事的機會,也喪失了做事的興趣和主動性,久而久之,養成了過度「依賴」的心理,「懶惰」也就成了習慣,在學習上必然也懶於思考,遇到困難缺乏勇氣和能力,一旦形成「退縮型人格」,凡事都以依賴和退縮的方式應對,自然不會有好的人生前途。 

其實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奇的,心理學研究中,孩子剛學會走路時,就有幫助媽媽做事的慾望,提早讓孩子學習做家事,是順應孩子的天性,從簡單容易的事情入手,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做,自己創造學習機會,不因孩子做的不夠好而收尾或代替,孩子體會到做事的樂趣,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責任感和獨立能力就能培養起來,懶惰的表現自然就能大幅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