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不懂孩子的心

《青春期篇》

服事青少年的源頭

服事青少年是孤單的事奉,因為所需要付出的心力與時間很大,人力物力的資源少,付出的代價高,挑戰也最大,得到的回饋卻是最少,當然折損率就很高,若能夠堅持的服事下去,是出於上帝的憐憫與託付。盼望我們給這些年輕的工作者多一句鼓勵的話,多一些溫暖的關懷,會使他們服事的能力更加添。今日傾力投身家庭工作,以協助及裝備父母陪伴青少年為目標。曾經推動「家長後援會」,設計與父母一起的退休會及親子的節慶聚會,盼望父母與輔導同心,為著相同的目標努力,教會與家庭的工作才能相輔相成。

愛是什麼?親情之愛是什麼?牧養的愛又是什麼?我們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讀,以前學會的是犧牲,因此當青少年有任何需要,總是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傾聽與陪伴。但在他們漸漸成長時,卻無法釋懷他們不再需要了,這才發現我不懂加略山上的愛,因為愛不只是犧牲,也是成全。不管他們是否回頭看我們,或願意像以前一樣想聽我們的意見,都已不再重要,只要他們聽見天上的引導,就是愛的終極

聆聽新世代,再進行對話 

青少年的成長,會經歷許多變化,除了生理上有明顯的改變,在認知、思想與情緒上也會開始轉變,特別在尋找自我價值這方面,當他們在蛻變過程中經歷失敗,未達標準或犯錯時,才能使他們有信心和力量面對成長,更給予力量來面對失敗,能夠再接再厲。給予適度的指正和成長的自主性,放下父母的權威,減少命令的教導,多用鼓勵和接納,用陪伴回應青少年,謹言慎行。 

「表裡不一」是身心成長所產生的不協調,故成為產生衝突、關係破裂的原因。外表冷酷,內心卻容易深受感動。若能夠了解真正內心的想法,來幽默以對,就不容易被他們的表現而受到影響。當青少年感到被接納,他們就會漸漸地敞開自己。 

大家都知道青少年重視同儕,就以為他們不喜歡和成人在一起,當他們過度重視同儕時,似乎是在發出警訊,是否父母參與兒女成長的時間不足,導致他們得不著滿足,轉而尋找同儕的關愛。

實例練習 

 兒子在客廳裡踢球。

「你的信息」--媽媽:“已經跟你說過多少遍啦,怎麼還忘記呢?你長不長記性啊?”

“叫你不要在客廳踢球,你沒聽見嗎?是不是要打一頓才聽話呢?” 

「我的信息」--媽媽:“地板被弄髒了,我好難過。因為我過會兒又要辛辛苦苦拖地板了。”

兒子聽了媽媽這番話的感受是:媽媽好辛苦,好可憐。我這樣做有點對不起媽媽。於是,他不好意思地收起了球,說:“媽媽,對不起噢!”同時,馬上幫忙去拿拖把,要幫媽媽一起拖地板。

媽媽高興地說:“兒子長大了,真懂事,謝謝你幫助媽媽。”

兒子得到了媽媽的表揚很開心,他感受到自己身上對家庭的責任。他說:“媽媽,我以後再也不在客廳踢球啦!”

從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孩子同樣的行為(在客廳踢球),由於媽媽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溝通方式,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溝通效果。批評、指責讓孩子感到受威脅,激發起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產生了反抗行為;而不指責孩子,僅表達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感受和關心,並且表達相信孩子會尊重理解父母的感受;這樣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從而激發起了內心的責任意識,產生了主動承擔責任的行為。

青春期 

一位出色的父親,能比母親給孩子和家庭帶來更多的安全感,他不僅是兒子的楷模,更是女兒的驕傲。女孩長大後找老公,都會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父親做為參照,崇拜自己父親的,會找一位類似的男人為伴侶,而對父親不滿意的,會與符合自己理想父親形象的男人組織家庭。 

健康的母子關係要經歷「兩次分離」。【第一次分離】在青春期,是孩子開始獨立脫離父母的羽翼;【第二次分離】在結婚時,是孩子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第一次分離』的成功是『第二次分離』的必要基礎。 

青春期是孩子從兒童邁向成人,由幼稚邁向成熟的過渡期,這時期的孩子,生理上不斷成熟,而心理上不夠成熟,內心充滿了矛盾和困惑,有自己特殊的煩惱,特別看重與同伴的關係,正在擺脫父母,需要經由同儕的交往逐步形成獨立的自我。因此這時期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需要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也需要學習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 

青春期孩子的特殊行為目的 

一.  追求興奮刺激

在此時期孩子做出一些父母看不慣的事情時,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只是青春期的一種嘗試。生氣、教訓、指責只會惡化關係,固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二.  表現優越感

父母要給予適當的保護,但不宜盲目鼓勵,因為孩子如果過於追求,而萬一做不到卓越,也有可能自卑、退縮,甚至經由犯罪等偏差行為來證明自己的優越。

三.  尋求同伴接納

父母若能相信孩子的交友眼光,平等尊重地對待孩子和他的朋友,默默的只在旁邊關注,不插手干涉,孩子反而會主動向家長諮詢意見。

四.  獲得注意

有些孩子認為只有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有歸屬感,及使得到的注意是負向的也比忽視要好。

五.  爭取權力

有些孩子覺得只有在自己發號施令時,才能顯示自己的重要性。父母想要控制子女,孩子也想要證明自己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也能拒絕別人要求他做的。如果父母更加嚴格控制孩子,孩子漸漸覺得無法反抗,則可能會改變對權力的渴望,轉向另一個目的,報復。

六.  報復

孩子感到只有在自己傷害別人時,才會被看重,這時父母一定會覺得常受到傷害,認為應當用懲罰的手段,如果孩子認為自己被打敗,則會以自暴自棄的行為尋求他人的原諒與同情。

七.  自暴自棄

因為常常受到許多打擊,對自己非常灰心,用「我也沒辦法」來保護自己,使別人不再對他存有任何期望,藉此逃避責任,省去了許多責備和不安。

 

主題:闖禍了,快回家

這句話出自於大陸作家西岭雪的小說作品。

讓孩子知道闖禍了之後,最該去的地方就是家裡,若孩子這時能回家,代表他對家人有足夠的信心能得到寬容,而不是負面的否定和不接納。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成長環境和條件,猶如地下種子的發芽,家長不應該把自己的期望當做孩子的人生目標,而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足夠的自我價值,建立了為自己是為自己而努力的價值觀,平時家長的身教言教,表面看起來沒什麼作用,一旦條件成熟,有一天家長們會發現,自己平時潛移默化中埋下的種子,會突然間萌芽、長大。家長的任何努力都不會白費。

 

主題:快樂的來源,成長的動力 

快樂是一種人的主觀感受,它來源自付出後的得到,來源於珍惜和感恩,活在父母長被千寵萬愛的孩子,得到的太多太容易,沒有付出自然就不知道珍惜,也不懂得感恩,而心存感恩卻正是每個人心靈的快樂之源。快樂是人成長的動力,持續不斷的學習需要具備注意力集中,堅持不懈以及應對挫折的耐受力等等。

雞同鴨講 

跟青少年對話,常會出現唱獨角戲的窘境。當我們出於關懷,想要了解它內心的感受,往往得到的答案是簡單的「還好」、「沒有」、「不知道」等答案,讓人不明白他們在想些什麼,也不知道要如何繼續地追問。這種雞同鴨講的對話,導致父母無法知道孩子的心,孩子也覺得父母不了解他們,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因為青少年的抽象思考正在成形,他們從兒童期主動跟父母談論自己的事,進入青春期後,對於成人的抽象問題:「你今天過得好不好?」、「你今天心情如何?」,青少年不願意像以前一樣具體地回答,而有其他想法,卻一時找不到合理的回答,只好以籠統、抽象的答案來回應,讓人更加疑惑。

面對此特殊性,需要以更容易聚焦的思考來發問,例如:「今天在學校上了什麼課、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活動,有什麼開心的事、有什麼新鮮的事」,這些問題,容易幫助他們找到可以清楚描述的重點,而成人主動分享或表達個人對事情的看法,也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若重複這樣的模式,必有助於青少年建立思考力。

父母的應對方法 

一.  忽視孩子的不當行為: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之下,視而不見是最好的應對方法。對於尋求注意的孩子,父母必須改變自己的反應,使他明白,做一些大人所期望的好行為,比用不當的方式以求得注意或協助更能受到重視。父母必須注重孩子的正向行為,忽視不當行為,而不是以孩子所期望的行為方式做反應。 

「孩子尋求的注意」絕不能在「要求」的情況下給予,給予注意的時機應在孩子沒有預期的情況下,重點在於「給予」,而非「得到」

二.  退出親子戰爭的戰場:誠意的關愛、溫柔的堅持,平靜的討論,在衝突發生時沉默地走開,會讓孩子更多的感受到父母心中堅定的力量,更自覺地主動改變自己的不當行為。

三.  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力量,適時的放手,讓孩子自行承受結果,相信孩子會在自然的行為結果中受到教育。

 精彩舉例喔!舉例:http://www.iccfamily.com/_d271130486.htm 

教導好時機 

何時才是教導兒女的好時機?應該尋找一個獨立完整的時間,在彼此能夠冷靜,沒有壓力,能夠專心傾聽、談話時,才能與兒女有良好的溝通。有穩定的關係,才能有健康的互動。關愛有時,教導有時,我們需要在愛與管教中間,找到教養的智慧。 

       若父母了解兒女成長文化中新的價值與意義,或許就能了解他們的困境,而不會過度驚訝,最重要的是,要冷靜的面對,才有機會了解兒女背後的動機和想法。如果他們只是出於好奇,等他們嘗試過後,不再感到新鮮,很快地就會回復原來的樣子,除非他們心中已有錯誤的價值,那才是我們應當小心留意的。

透過生活題材學習 

今日的資訊很多元,我們容易用精采或新穎的方式來吸引他們的目光,也會藉由個人的經驗、才幹來贏得青少年的認同,卻忽略聖靈的工作。「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努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生命的影響遠勝於口才的優劣,或是活動的精彩,最能帶來生命的改變,成為有力的教材。因此,在預備青少年聚會的同時,更應當積極裝備自己的生命。 

        在今日後現代的社會,對於靈界、神秘、儀式化的事物充滿好奇。有人問「後現代是屬上帝?或是屬魔鬼?」我們無法以二分法來評論,但是後現代的特質,卻是我們闡揚真理,活出真道的好機會。因此教導青少年,可以利用「後現代」的特徵,重現猶太文化、聖經的儀式與背景,將現今的生活與傳統接軌。以體驗教育教導聖經,應當加強真理的準備,將真理價值與真實反應作連結,才能讓體驗教育帶來生命的學習效果。若要得著下一代,必須用新世代的方法,只是如何站穩真理,又不失創新與意義,考驗我們如何以靠聖靈的工作及上帝創造世界的智慧。 

問題與討論:生活是創意的源頭,我的生活中有哪些真理的題材?我如何透過生活題材,帶給青少年生命的學習?

從真理來談愛 

幫助青少年拿捏與異性相處的原則與界線,在感情發生時,引導他們如何面對、處理內在的感情,如果我們放棄告訴他們真理與正確的價值觀,他們就會被社會的價值所教導,不珍惜個人的貞潔,也不容易接受聖經的婚姻觀。在時下的觀念中,同性戀的議題被合理化。輔導如何強化男女大不同的教導,幫助他們學會尊重自己的性別也有助益,青少年時期若有同性戀的傾向,大部分是假性,可以經過輔導而做調整。父母和輔導在面對青少年面對成長的不適應時,有時要做教練,運用各樣方式來訓練他們,教導各樣知識,也要做朋友般地傾聽與陪伴,如同哥哥姐姐做他們的榜樣,需要我們以各種角色與姿態幫助他們做判斷。我們是否已經預備,學習各種角色與青少年同行天路呢?

青少年自我意識抬頭,最容易表現在言語上,我們應該了解他們不成熟的言語,常不是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而是從媒體或同儕間模仿來的。因此,在糾正孩子的態度或行為時,一定要先將被激怒的情緒收拾好,心平氣和地與他們談話,才有機會了解他們失常的原因。反省自己的教養或榜樣是否適當,進而做調整,在孩子感到無論他做什麼,他都能感到被接納與疼愛時,不當的態度與言語會自然地減少。

青少年牧養再聚焦 

青少年牧養不能聚焦於事工上,而是應當以愛的團契為重點,這並不容易,即使如此,我們仍不應只著眼於如何改變負面現象,而是應該積極地建造他們的靈性,當他們對真理的認識越多,就越能被聖靈感動,產生愛的能力。而生命的成熟是由內而外的更新與改變,因此不是聚焦在如何減少團體中的負面行為,而是增加更多生命成長的正面互動,例如,製造更多同儕相處的機會,透過一起活動及服事,激發靈裡的觸動與交流,帶來生命的感動和見證。當正面的互動越多,負面的行為就會逐漸地減少,而帶來「必須改變」的行動力。 

問題與討論:帶領青少年信主、造就難嗎?我們如何造就他們?

我們的造就他們的成長嗎?是或不是,原因是什麼?

訓練青少年作領袖 

訓練青少年作領袖,對青少年牧養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因為領袖能帶出榜樣,帶來生命影響生命的運動。必須有計畫及有策略地來培育青少年領袖,牧養就會停頓!以致在事奉多年後,仍會面臨找不到同工的困境,無法有人起來接棒。有人天生具領導力,卻不一定能擔任,因為屬靈領導需要成熟的生命與特別的裝備。就像上帝用四十年的曠野生涯,訓練摩西成為帶領以色列的領袖。

培育青少年長大成熟,是不能被忽略的,當然也不是可以立即看到果效,因為生命的操練不是短時間可促成的,不應該只著眼於現在,而應當放望未來,相信掌管一切的上帝,能成就祂的計畫,且超乎我們的想像。青少年行為和想法的改變,不是一次的認罪,一次原諒的機會,而必須以基督永不放棄的愛與寬容來回應。即使他們仍會犯錯,但相信基督深厚的愛,及成人的支持與陪伴,使他們有願意改變的心志,並在基督的恩典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