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妳可以不被憤怒牽著走

作者/葛雷哥里 ‧ 詹茲;安 ‧ 麥克默里

作者葛雷哥里.詹茲(Gregory L. Jantz)是美國知名諮商與健康資源中心「盼望之地」(A Place of Hope)的創辦人。與妻子拉芳結縭二十多年,育有二子。詹茲博士具有心理健康諮商師與合格藥物成癮專家執照,亦是非常知名的講員及得獎作家。由於深富同理心且採問題解決導向的觀點極切合時代需要,加上擅於說故事,經常是當地及全國廣播電臺與電視頻道的熱門來賓;也擔任過許多全國性的研討會、座談會的講員。 

待人和氣,有自己的風格,朋友眼中的妳是個溫和的人,在分享激動中落淚,也會和朋友一起大笑,但幾乎很少看到妳生氣。
這樣的描述,是否讓你想到一些人,或者那個人和自己也蠻像的?
接下來,先別急著認為自己不生氣就不需要閱讀。覺得事情可以完美一點的妳,不妨給自己20%的機會先至少看一下之後的描述,這趟旅程是單程機票,
跨越了,你可以或幫助別人可以迎接更新的生活!開始行動吧!

內在生氣的症頭

你生氣嗎?

以下情況是:持續不斷、經常出現或偶爾發生?

l   拖拖拉拉地完成任務,特別是那些妳不喜歡或不想做的事情

l   習慣遲到

l   挖苦、冷嘲熱諷或輕率的態度

l   過度有禮、持續假裝快樂、「逆來順受」的態度,但內心不斷怨恨

l   經常嘆氣

l   受傷時微笑以對

l   過度壓抑的單調說話聲調

l   頻繁的不安或可怕的夢境

l   難以入睡或持續睡眠。種種念頭不斷在腦中盤旋不去,使妳睡不著

l   厭煩、冷漠、對平常熱愛的事物失去熱情(內化的憤怒導致憂鬱)

l   行動遲緩,特別是對於不想做的事

l   比平時容易累

l   過度煩躁於瑣事 

l   面部抽筋、腳步痙攣、習慣性握拳、無意識地重複相同的生理動作

 

對於以上那些評估「偶爾發生」的項目,問自己下列問題:妳第一次意識到這行為是何時?

回顧過去六個月,這行為的頻率有增加、減少還是持平?

妳曾把現在的行為與過去事件或感覺或感覺連結起來嗎?

妳知道它是從何而來的嗎?

妳周遭有人對這行為有意見嗎?如果有,妳的回應為何?

 

這個列表建議用幾周時間持續觀察,思想這些行為,以及當下的感受,給自己一些時間探索生活的這個領域。

為何難以掌握憤怒的平衡點?

 

「在不應該生氣的事情上生氣,卻在應該生氣的事情上安之若素。」

從上帝的角度來看,有一張能合理發怒的清單,重點是,這張清單並不長。

1.違背神的計畫,選擇過自己的生活。

2.決意用自身的權利去反對。

3.刻意地違背神的命令。

4.反對神。

5.不相信神。

6.崇拜偶像。

7.彼此敵對。

8.轉離神。

9.人沒有實踐他們的話。

 

紀錄

寫出這世上使你生氣的前五項事情

寫出五項每天可能使你發怒的事情

當你生氣時,會覺得自己變得與神更親近還是更遙遠?為什麼?

 

這世界的合理發怒親單必定相當冗長,而且多數與上帝的清單不同,重點是找出你是如何受世界的影響而發怒,進而學習如何被神影響變得更好。

 

發洩出來的情緒比較容易觀察,邀請妳深愛的朋友一起來看以下的字詞,討論妳的情況,能幫助妳清楚辨識出妳無法看到的自己!


失望的       憤慨的        好掌控的      脾氣暴躁    

挫折的        受害者心態     苦澀的    好評論的

懷敵意的      諷刺的    不安全感      毀滅性的

焦慮     缺乏耐性      愛擺布人       驕傲

煩惱的      怪罪       自私       

 

上面全都可以是憤怒的表達方式,檢視妳的表單並回答以下問題:

當妳有這樣的感受時,妳會對自己說什麼?

妳的想法會讓妳覺得好過一些,還是更糟糕?

 

期望落空如何影響憤怒

 

l   期望落空的一廂情願(Wishful Thinking)

l   我需要變的完美,才能快樂

l   當我不開心時,別人有責任要使我好過

l   當別人傷害我時,他是故意的

l   當我傷害別人時,我是無心之過

l   我的痛苦和不舒服越強烈,能套在我身上的規則就越少

l   我應該得到別人的照顧

l   別人應當幫忙負起我的重擔

l   如果我很憤怒,那麼沒有人有權力發怒

 

其他錯誤假設

l   沒有人比我工作得更辛苦

l   現今在我生活中的人們,必須補償過去別人所帶給我的痛苦

l   我總是被別人佔便宜

l   我應該為別人的需求而否認自己的需求

l   男人無法瞭解這對女人有何意義

l   女人比男人更有同理心與直覺

l   女人比男人優越

 

找出一些錯誤假設,寫下當中妳願意承認希望這些假設能夠成真的有哪些,並花十分鐘思考「為什麼」希望此項假設成真的理由。這裡沒有任何對或錯,做完很多項也不會得到較多讚賞,只要盡妳所能好好做,可以的話也能夠一再反覆做這練習,也能將這些假設的圖像畫下來。這段探索的旅程,魔鬼最喜歡找空隙插入,妳需要禱告,禱告夥伴,適合的空間和身體的姿態都可以幫助妳,讓自己的想法與神搏鬥一番,全心全人向神敞開,面對憤怒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挑戰,而禱告是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寫下生命線中的重要事件,讓妳感到痛苦或受傷,不必評判與此事相關的人,也不用說明妳是否原諒了他們,不用進行控訴,只記錄發生在妳自己身上的事。這任務對一些人可能不太舒服,因為她們已經讓自己相信現在的自己是成熟的、理性的,承認這些事情看起來好像在開倒車,孩童時的痛苦仍然會痛苦,就某些層面來說,孩童時的痛苦是最強烈的。痛苦,不會因為妳希望它遠離而遠離,唯有成熟地面對它,並細察妳可以如何處置痛苦,才能真正釋懷。

 

若這練習讓妳再次覺得受傷,不要立即退縮離開,而是繼續探究這些感覺發生時的情境,並將它們寫下來,好讓妳最終能去處理它們。

 

如果有傷害是一再出現在妳生命中,獨自或請專業人士協助深入探究,都能幫助妳。嘗試承認妳認為已經處理好但其實未處理、仍在影響妳的傷痛。寫下,為何認為已處理好這傷痛事件的原因。還未處理好的傷痛,寫下為何還緊抓不放的原因。再來,寫下妳心中所埋藏自己的過錯,按照時間順序哪些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如所預期得那麼好,並且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要饒恕別人很難,而要饒恕自己往往更難,正因為如此之難,「自己的過錯」可能成為最深、最難克服的障礙。了解以上這些事如何影響妳看待自己與她人,是主使一切都更新的時刻!

 

壓力

壓力會產生受困心態。

當妳處於受困心態時,甚至連絕望的對策都會接受。

當妳被困住時,每件事都視為生死交關的掙扎。

當妳被困住時,那些與妳最親近的人往往傷害妳最深。

 

放手

「放手」並不表示不再關心,而是表示我不能替某人做這件事情。

「放手」並不是自我切割,而是承認我無法掌控他人,

「放手」並不是給予能力使之成為可能,而是允許其在自然發展中學習。

「放手」是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也就是結果並不掌握在我的手中

「放手」不是為對方做到,而是關心他。

「放手」不是安排好一切,而是成為他的支持。

「放手」不是評判,而是容許他當一個會犯錯的人。

「放手」不是在其中安排一切結果,而是允許他人主導自己的命運。

「放手」不是保護得好好的,而是容許他人面對現實。

「放手」不是否認,而是接納。

「放手」不是嘮叨、責罵與爭辯,而是找出自己的缺點並改正它們。

「放手」不是讓每件事情都如我所願,而是在每一天都珍愛自己

「放手」不是悔恨於過往,而是為將來而成長與生活。

「放手」是減少懼怕,多去愛。

  

當人生遭遇不公平時,我為何不應該生氣?

傷害、侵害與創傷就像事件本身一樣可怕與多元,他們在過去生根,而痛苦延續至今。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影響或許是「喪失信任」。這些女人除了她的憤怒以外,無法真實相信任何事情,只有她的憤怒看來是完全正確且清楚的。憤怒背後的不公義,扭曲了不同情境之下的她,在無意間將自己捆鎖為「內在的怪物」。一旦用受害者角度的視角看侮辱、傷害、心痛、否定的時候,就會看不清楚「隱密的悔恨、遺憾與悔改」,會被情勢與偶然發生的事蒙蔽。自認為受害者會影響妳的自我認同,造成自大驕傲的心態。這份自大或許會影響妳傾聽別人,接納建言,修正自己觀點的意願。一旦失去正確的觀點,妳也放棄體會善良、快樂、溫柔與真誠愉悅的能力。這些情緒雖然豐富並深植於內在,卻往往像被憤怒的炙熱燒焦的殘枝一般,雖然沒有完全死去,但要花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使它們重現於生活中。 

許多女性由於被告知不能表達怒氣,無處可去的怒氣就轉入內在,有些女性希望將怒氣轉入靜音模式,以脫離本身的憤怒,如果妳很消沉,這無聲環境好像一條蓋住妳的灰色濕毯子,將慢慢窒息妳的情緒生活。這似乎是一個合理的交易,→不再有憤怒就不再有情緒。

消沉是 

消沉是對憤怒聽天由命的回應,它預測出最壞的情況並依此行動,成為生活的力量,矛盾的是,妳拒絕將這憤怒表達出來,反而又助長了憤怒。妳找不到一條出路,因為在憤怒中一開始就不可能找到出路。 

消沉只是一種保持秘密的方式,消沉說:「沒什麼大不了。」、「如果沒有用的話,那有什麼好提的?」當隱藏之事強烈地衝出妳的冷漠時,妳將發現自己開始自行用藥,自我麻痺的行為。

而能被上帝治療傷口,並慰藉心靈的,是不以消沉鎖住心門,也不自我放棄以致暴怒的人。妳渴望宣告自己憤怒的事實,渴望正義,為了要達到正義,妳也許需要平息憤怒,讓上帝來帶領妳。不要自己爭取正義,若憤怒持續停留在妳裡面,將持續傷害妳及愛妳的人。也許妳自覺沒能力遏制自己龐大的怒氣,但上帝有如宇宙般浩瀚,甚至大過宇宙,祂大而有能,完全值得妳信賴,就把妳的憤怒交給祂吧!

為了放棄妳的憤怒(或成癮),妳需要學習其他因應這世界的方式。上帝了解妳的憤怒,但祂不希望妳把它當作偶像,當妳向憤怒尋求自我身分認同,尋求安慰及舒適,把時間、想法、精力都放在憤怒上,憤怒就成了妳的偶像。上帝希望祂才是妳因應這世界時尋求的那一位。 

對上帝生氣

基督徒也許很難表達對上帝的憤怒,或承認自己有怒氣,但如果妳對神生氣,祂會不知道妳的憤怒嗎?憤怒是一種反應,信任是一種選擇,即便在妳生氣時、在生祂的氣時,上帝仍與妳同在與同行。 

若妳繼續否認自己對於所發生的不幸也有應負的責任,那妳就不會改變,而若妳不改變,那結果也不會改變,不幸仍會發生在妳身上。如果妳的生活被描述成一連串的壞決定,那妳如何能合理預期生活中會發生好事?妳的決定促成了結果。這不是不公平的人生,而是有因必有果的人生。(在聖經中有許多關於灑種與收割的概念)而上帝的的種子會結出「聖靈的果子」。 

如果你相信人生對妳不公平,可能是因為妳為自己設立的標準與對待別人的標準不同。基本上,妳可能是以最高表準來評估自己的需求、缺乏、與渴望,並滿心認定自己是特別的,全世界都應該要同意妳的解釋,不然這就是不公平的世界,這是自我中心的想法。而妳對待別人的方式若是認為自己應該比別人「多一次機會、多一次休息、多一次特例、多一次被接受的藉口、多一次接受解釋的機會」,那這樣生活還真是不公平呢!? 

從聖經中耶穌用一位葡萄園主給二批雇工不一樣工資的比喻來說明。第一批雇工說:「你竟待他們和我們一樣嗎?」如果你是明白第一批雇工憤怒的女性,也許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應該受到與他人不一樣的待遇,也許你氣憤於只受到平等的待遇,而你所期待的是更優惠的待遇,也許你認定人生境遇對妳「不公平」,就算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女性可以有一個非常強烈的世界觀,強烈到很難用其他觀點來看待過去,而只要納入其他觀點,就能改變妳看那個情境的角度,一旦妳改變了看情境的角度,就可以換一種方式來看待那情境中的自己,當妳了解生活沒那麼不公平時,就會稍微自覺不像受害者,就比較容易放下憤怒,就能改變並影響這個情況。 

自我檢視

檢視每個妳深刻感到不公平待遇之苦的時刻,盡可能回到記憶的起點,努力思想,如果當中涉及相關的重要他人,可以把他們寫下來,然後這些經驗來回答以下的問題。

※這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有任何事先避免或預防的作法嗎?

  如果妳拒絕深究,就表示實情是妳無能為力的情況,這種無能為力令人懼怕。

  如果妳同意進一步探究,妳會為了某部分的痛苦控訴自己。

但無論妳同意或拒絕深究,都該為了自己所經歷的痛苦好好哀傷。

※就我現在所知,這事實如何影響我現今的生活與選擇?

※抱持著對這憤怒的經驗,對我有什麼幫助或傷害?

※我透過這經驗所學到關於自身的事,可以如何正面應用這知識,好繼續向前走?

 萬事互相效力,這經文不是說在「某些事裡」的益處,而是「在所有事情裡」這包括上帝知道會發生的壞事,就算邪惡在世界中運作,上帝也會為妳成就美好的事,因為祂愛妳!

為什麼我們不能直接離群索居?

處理懸而未決的關係,這不是去粉飾它們,而是揭露它們深層的本相,妳可能得承認一些艱難與傷人的事實,這會帶來痛苦,而痛苦產生憤怒,因此要處理這方程式的重點是:先處理痛苦,而懼怕陳述自己痛苦的真實來源是來自家庭成長的經驗時,會是特別關鍵的。例如必須將自己敞開在被拒絕的痛苦與遺棄中,以一個成人的眼光回去揭開過往生命的可怕時刻,必須容許自己為那些失落哀悼,並且以不同過往的方式好好抒發怒氣,必須再次變得柔弱、經歷痛苦,好能走出過去。 

當關係懸而未決時,就會產生未能滿足的渴望,這些未能滿足的渴望經常會前來打擾,奪取妳努力得到的個人平安與滿足喜樂,這戰爭令妳疲憊、小心翼翼、憤怒且挫折,進而與自己、他人發生爭吵。

箴言二十七:15 下雨天連連滴漏,好爭吵的婦人就像這樣。

這提到好爭吵的婦人會使家人遠離,正因為女性極為看重關係,所以許多女性變得如此不愉快、憤怒。

與自己的關係 

從與自己的關係開始是很重要的,我想很多人還沒真的準備好要進行這步驟,畢竟妳可能花了很多的力氣嘗試要忘掉這故事,或是已經把它埋藏的很好了,現在不太容易再把它挖出來,為了幫助妳把這些故事挖掘出來,請妳利用圖片試試。找出成長過程的照片,照片中的任何人事物會使你想起許多回憶,而這些回憶也會帶出其他記憶。 
畫圖或音樂或寓言意象也是很好的方法,試著用有創意的方法來連結妳的痛苦與經歷,一旦妳連結起情感,我想妳將更容易找到話語來表達心聲, 專注於這練習,排除妳在回顧過往時所遇到的一切阻礙,不讓這些阻礙改變妳前進的方向。這是一個邀請,希望妳不是拖延或跳過它繼續閱讀,也別對自己說沒有作練習的必要,妳必須做,而妳的努力一定會有回報。
 
找出自己生命中需要被終止與醫治的部分,當妳處理好這些問題,將能不再被往往的痛苦牽絆,進而更自由地處理妳的關係。有些關係必須再評估要恢復還是放手,有些必須哀弔與放棄,也有些值得慶祝。 

對那些標記「放手」的關係,給自己一些必要的時間來哀悼且放手。我的疑問是,若有段關係是妳想要放棄的,妳早就放手了,妳可能已放下那個人很久了,但仍緊抓著憤怒不放。妳一定要放下憤怒,才能確實對這段關係放手。 

上帝是關係的起始者與創作者,祂已隨時準備好要更新、復甦、復興妳與祂的關係,祂的愛與真理不僅能使妳與自己的關係恢復生氣,也能引導妳與其他人的關係。

內在的戰爭 

重寫歷史

妳不該期望透過進入一段新關係來改正過去的錯誤。因為重複往往會帶來新的痛苦與心痛,而痛苦越多,憤怒也越多,新關係中的人因為被妳不真實又不公平的期望給傷害,可能也會以憤怒回擊,產生出憤怒的循環。 

耶穌曾說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根據作者多年的諮商經驗,他說每段關係都有各自的難處,關係中的困難需要靠當事人自己解決,每個與妳建立關係的人都需要能自在地做自己,而不是反應或投射某個妳期望他們成為的人,這種感覺投射並非事實,而健康的關係必須奠基於事實。 

事實的角色不是為了增加妳的痛苦,不是要把妳與妳不想要的真相綁在一起,它是要促進妳接納的態度,讓妳可以「認識真理,真理會使你們自由」也許妳寧願被鎖在自己的假想中也不願自由地活在真實中,只想要繼續這樣下去,但「真相」能讓妳聆聽憤怒的聲音,使憤怒得以釋放。一旦真相讓憤怒被真實接納,融入妳的生活中,憤怒就能逐漸消除,若不消除憤怒與暴怒,妳便無法活出上帝的生命,也不在愛的真諦中。 

在接納過程的第一步,妳會因為接受生活中的事實而感到痛苦,甚至為此憤怒,但妳得讓過去的一切都不再具有意義,接著妳必須探查全部的事實,這得要經常跳脫自己的經驗,去聆聽不同角度的證詞,在以多元觀點了解以後,則該去察看全部的事實。若能以更寬廣的角度去看整個事實,也許會發現有些妳認為是事實的部分需要做調整甚至丟棄。必須下定決心去只接受事實,別無其他。

自我檢視

請花點時間仔細想想並評估妳生命中的重要關係,也許是與父母、配偶、手足、子女、良師益友或家族間的關係。請留意任何緊張或破碎的關係,即使妳很久沒提到那些人,這些關係破裂的事實是很明顯的,從妳與自己的關係開始吧!最後是妳與上帝的關係,中間則列出其他妳認為重要的關係。別因為有太多關係要寫下來而試著縮短這練習。每個關係對妳都很重要,值得妳定期去檢視,現在就將它們寫下來吧!

從與自己的關係開始是很重要的,我想很多人還沒真的準備好要進行這步驟,畢竟妳可能花了很多的力氣嘗試要忘掉這故事,或是已經把它埋藏的很好了,現在不太容易再把它挖出來,為了幫助妳把這些故事挖掘出來,請妳利用圖片試試。找出成長過程的照片,照片中的任何人事物會使你想起許多回憶,而這些回憶也會帶出其他記憶。  

需要時間和過程

找出事實並無法一蹴可幾,而等待是很困難的,或許會希望上帝立刻行神蹟,或希望自己能馬上接納事實。 ...

「放手」的關係 

對那些標記「放手」的關係,給自己一些必要的時間來哀悼且放手。我的疑問是,若有段關係是妳想要放棄的,妳早就放手了,妳可能已放下那個人很久了,但仍緊抓著憤怒不放。妳一定要放下憤怒,才能確實對這段關係放手。 

上帝是關係的起始者與創作者,祂已隨時準備好要更新、復甦、復興妳與祂的關係,祂的愛與真理不僅能使妳與自己的關係恢復生氣,也能引導妳與其他人的關係。

學習接納的力量

由於事實常令人感到痛苦,以致你相信否認、隱藏或改寫事實是捍衛自己遠離痛苦的好方法,但否認事實的痛苦遠大於接受事實的痛苦,也於聖經的真理不同:「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就是義的果子」(來十二:11)。

需要捫心自問:「我願意接受事實嗎?」這是一趟復原旅程。由於無法接受事實,就只能一直受困於痛苦和憤怒中,她們比較喜歡保持現狀而不願接受事實,也不願被改變,她們認為保持原封不動的現狀是最恰當的,並不想冒險讓生活多出一個新模式。

 完美的否認

身為基督徒,妳也許曾公開或私下接受這個概念:「為了得到上帝與他人的接納,我要盡可能成為完美或至少接近完美。」這被稱為「有條件的愛」,它是一種情緒傷害的模式,它也許以聖經的外衣來表達,但裡面藏有詭計,似乎讓「達到完美生活」這渴望成為妳的人生意義與目的。有些概念讀起來好像合乎聖經,其實不見得如此,妳必須再次察驗上帝的本質與性格,好重新詮釋「成為配得」與「完美」的概念。 

「所以,你們要完全,如同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太五:48)這是上帝的標準,卻不是門檻,這是上帝希望妳如此生活的標準,卻不是祂愛妳的門檻。如果妳相信自己必須變得完美才會被愛,這可能會成為頑梗憤怒的來源。 

相信完美主義的謊言終將導致絕望,因為妳必須是完美的才會被愛,但妳又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結論就是:「妳是不可愛的。」完美主義不公平的標準(從個人品行到外表魅力)經常造成女性大量的憤怒。 

完美主義也是讓女性耗費人生的精華歲月,不斷努力活出完美的形象,好顯示自己是被愛的。在許多例子中,這深層的渴望與動機是源自於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及感情,許多父母會與女兒訂這種合約:「如果妳是完美的,我就愛妳,如果妳是不完美的,我就不愛妳。」 

孩子不能理解為何父母無法一開始就愛自己?其實父母愛的不足不是因為孩子的問題,而是他們也受過情緒傷害。這就是許多女性無法接納事實的原因,她們盡一切努力想贏得愛,並相信自己能掌控局勢,然而持續的失望使她們深深了解到一切努力都是徒然,因而感到痛苦與憤怒。有時妳為了接受事實,必須放棄一個過往的幻想,才能接受事實是不完美的。  

保羅在歌林多後書十二章提到自己掙扎於所謂「身體的刺」,他曾三次求上帝挪走這根刺,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是「不」。保羅接納自己軟弱的事實,生活也因此改變,自曝軟弱更能使上帝的榮耀彰顯。上帝能將不完美按自己心意化為完美的計畫與目的,這不是必須放低標準將就過日子,而是希望妳停止以完美主義看待自己與他人,若妳的開心總是基於別人照妳的期望去做,那妳就不會快樂,因為人(包括妳自己)不可能總是,頂多有時候會這樣做。 

完美主義或許是妳很難擺脫的想法,畢竟它看來如此正確,想要達到完美的感覺也是如此公義,但是人的想法與上帝不一樣,帶有完美主義與公義想法的女人很難相處,她們與家人疏遠,搞砸人際關係,健康狀況也不佳。她堅信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對的,也堅信自己隱藏的每件事情都需要繼續被隱藏,每件事都與她的憤怒很有關係,以致無法放手。 

也許妳確信自己的憤怒是公義的、是完美的,因此不願放手,並有自己一套表現憤怒的標準,雅各書一章:19-20上說,人的怒氣並不能實現上帝的義,不論妳的憤怒感覺起來有多正確,都無法實現公義。 

事實的角色不是為了增加妳的痛苦,不是要把妳與妳不想要的真相綁在一起,它是要促進妳接納的態度,讓妳可以「認識真理,真理會使你們自由」也許妳寧願被鎖在自己的假想中也不願自由地活在真實中,只想要繼續這樣下去,但「真相」能讓妳聆聽憤怒的聲音,使憤怒得以釋放。一旦真相讓憤怒被真實接納,融入妳的生活中,憤怒就能逐漸消除,若不消除憤怒與暴怒,妳便無法活出上帝的生命,也不在愛的真諦中。 

在接納過程的第一步,妳會因為接受生活中的事實而感到痛苦,甚至為此憤怒,但妳得讓過去的一切都不再具有意義,接著妳必須探查全部的事實,這得要經常跳脫自己的經驗,去聆聽不同角度的證詞,在以多元觀點了解以後,則該去察看全部的事實。若能以更寬廣的角度去看整個事實,也許會發現有些妳認為是事實的部分需要做調整甚至丟棄。必須下定決心去只接受事實,別無其他。  

需要時間和過程       

        找出事實並無法一蹴可幾,而等待是很困難的,或許會希望上帝立刻行神蹟,或希望自己能馬上接納事實。但如果我們期待改變是迅速的,是否誤解神蹟為妳帶來的改變不只在事情的表面上,更要翻轉妳整個生命?想想生命誕生的過程,它並不迅速(雖然上帝能使之迅速),它是個更新的過程。上帝是行神蹟的上帝,但祂也是過程的上帝,兩者有時無法分割。期待上帝讓妳在轉瞬間就能接納是不切實際的,期待自己比預想得更快走完接納的過程也是不公平的。反之,妳必須接受這費時且必要的過程,就像學習接納生命中的事實一樣。有些是時要耗費更多時間來攜手與融入,因為它們對妳傷害更深、衝擊更大。妳的焦點不該是著重於耗費掉的時間,而要關注努力的進展,並相信上帝就在妳身上運行,能帶妳認識真理。 

        妳所能接受的事實都源自於妳的期望與經驗,請再回顧妳所寫下所希望成真的清單與希望它們能成真的理由,這些清單就是妳憤怒的核心,是時候重新檢視它們了,然後找出實情,除了事實別無其他,找出妳漏了那些觀點,並進行補充。

當你看到每項事實開始加入不同的觀點,可能會發現這些事情通常是隨著內疚、羞愧與害怕而來的負面否定,企圖干擾妳接納真相。這些想法、印象與感覺只會加重妳的負擔,讓妳困於憤怒中,因此妳必須認清並丟棄它們,好能改變它們的影響。 

        最後,再查看每個項目時,問上帝:「真理是什麼呢?」為每個項目禱告,寫下你對上帝本質的認識,這些對妳將解說上帝的真理與祂對每個項目的觀點,透過這方式來重溫這些真理。 

        事實是多面向的,但真理只有一個。上帝能從所有的角度來看事情並了解長遠的發展,祂完全知道實情,也能給你力量發現並接納事實。不論妳生命中有什麼空隙,祂總能填滿,不論妳生命中有什麼痛苦,祂總能撫平,不論妳生命中有什麼過失,祂總能原諒,不論妳生命中有什麼羞愧,祂總能遮蓋,不論妳生命中有什麼恐懼,祂總能消除。

活出樂觀、盼望和喜樂 

如果我不會再碰到對方,要怎樣做才能饒恕他?

對方是否還需要更多時間來悔改?若是如此,我願意給他這些時間嗎?

如果對方不知道他得罪我的部分,我願意跨過傷害饒恕他,繼續經營彼此的關係嗎?

如果現在我不願意,將來要怎麼做才會願意?

我今天能做什麼來促進對方有更多悔改與和解的可能呢? 

試著用比較藝術性的表達方式來思想妳生命中的饒恕與和好是什麼樣子?

也許是一系列的圖畫或照片,或許是一首詩、一首歌。用創意的藝術方式將這些感受牢牢記在心裡,敞開妳的心讓自己創作與表現。 最後,到鏡子前方看看自己,檢視你的內在,望進你的雙眼,思想妳是上帝創造並鍾愛的寶貴孩子,然後大聲說:「我原諒我自己。」 


禱告時刻

天父,求祢幫助我學習如何原諒自己,並掙脫出完美主義的牢籠,求你堅固我的心,以致我能接受他人與自己的軟弱並選擇饒恕。無論可能性有多少,求主幫主我與我的敵人和好,即使那敵人是我自己。幫助我活出一個饒恕、憐憫與恩典的生命。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當你讀到這裡,如果還在思考是否真要放下怒氣,我希望你問自己這些問題:我想感受到什麼?我真正想成為怎樣的人? 

妳得做出選擇,是要積存良善在心裡?還是要緊抓住負面情緒?如果你選擇緊抓住憤怒,無論理由為何,都會讓自己陷入危險,因為負面情緒將完全掌控妳。你必須讓樂觀、盼望、與喜樂等正向情緒充滿內心,建立一個堡壘來抵禦惡事,唯有良善能抵禦惡事。不要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如果妳不積存良善,就是在冒著被惡所勝的風險。 

耶穌眼中的完美主義

他們的房子是:裡面空著,打掃乾淨、修飾好了。但是,以沒有絲毫情緒的「空」房子取代騷動的憤怒,看似合理,但根據耶穌的比喻(太十二:43-45),妳才陷入真正的危險。「空著」的空間可以再次被填滿,而它們往往會被過往的事物重新填滿,畢竟已有熟悉的路徑與先例。這些事不是要抹殺之前處理憤怒的勞苦,而是鼓勵妳繼續努力!現在只差一件事:放入良善。好讓負面消極的事無法再進入妳心。抓住聖靈的果子,留意它們在生活中的蹤影,並敞開心接受。「怎麼去做、在想什麼」都很重要。 

或許樂觀看來有點天真,卻是通往天國的鑰匙!樂觀被定義為:「對行為與事件採取最有利的解釋,或傾向預期最佳的可能結果。」然而,樂觀也不是毫無根據、不切實際、一廂情願的思考模式。這樣的思考模式只是出於渴望。真正的樂觀應該基於對真理的了解。真理就是:上帝愛妳!「我倚靠上帝,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詩一一八:6)」 

憤怒者傾向對行為與事件採取最壞的解釋,或預期最糟的可能結果。在這世上,樂觀的人會受到極大的壓迫,負面與消極遍布於我們的文化中,但是,樂觀必定紮根於不同的地方,並且緊緊連結著盼望。若妳用信心作為信念基礎,就是向掌管能力與可能性的上帝敞開自己。  

喜樂 

喜樂的態度不僅是加拉太書提到的聖靈果子,也是對生活與環境的刻意回應,正如腓立比書中說的,你們要常常喜樂。喜樂不單單基於感覺,更是計畫性地做出回應,畢竟保羅是說常常喜樂,「常常」包含了所有情況。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畢竟樂觀、盼望與喜樂是費力的活動,也與文化與個人喜好背道而馳,因此要努力實踐它們必須克服固有天性的反抗。樂觀、盼望與喜樂需要舉起信心的力量,就像舉重選手學習有效地訓練自己的身體,好能舉起想要達到的重量等級。「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每一項都是活出正向積極生活的要素,基於堅定的基礎,保持樂觀的態度,並且忍耐現在的實際處境。 

        再次提醒,妳必須以樂觀的態度、周詳的考慮來回應生活所帶給妳的一切。「如果能將試煉視為大喜樂的起因,就知道人生就如耶穌所說會有許多試煉,那妳的生活就不會缺乏喜樂。」樂觀、盼望、喜樂都透過信心編織在一起,這是上帝要妳每天穿上的外衣。西番雅書 3:17 耶和華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祂必因你歡欣喜樂,祂在愛中靜默,且因你而喜樂歡呼。妳可能對選擇上帝的方式感到陌生,不要害怕!上帝正與妳同在!

禱告時刻

親愛的天父,幫助我選擇過一個專注於祢的生活,並相信祢會幫助我,每天留意祢在我生活賜下的祝福,我需要祢的幫助、力量、智慧與指引,使我能拋開憤怒及生活中的負面情緒,我也需要祢的幫助來讓我生命能充滿正面態度。我承認有時自己會懷疑這些正面態度,甚至不想要接受它們,因為我不想為了義務而改變自己或放棄一些事。求主幫助我能放開需要放手的每件事,好能抓住祢所提供的一切。 

天父,祢是盼望的神,我以羅馬書十五章十三節向自己宣告,「願賜盼望的神,因你們的信,把各樣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倚靠上帝的能力 

妳是否覺得自己的內在是上帝的手跡,是否將自己視為祂活潑的創造呢?我猜大多數的答案是「沒有」。妳相信上帝在大自然與宇宙間創造了驚人的工作,卻止於妳的心門外,許多人的心底深處仍有一個聲音,就像老我和新我之間在爭辯著,:「真的可能沒有憤怒嗎?」對別人可能,對妳則不可能。嗯,妳真的很了解自己,只是上帝說在祂沒有難成的事,如:徹底改變你的生活方式,看待自己的眼光以及與人的互動。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傷害與經歷,但她們都有同樣的目標:活出由愛所掌控的人生,而不是被憤怒所勝的人生。不能再緊抓一個的同時又要另一個,總得放棄一個,才能確實抓住另一個。拋開否認,學習辨認並除去自己破壞性的行為模式。放下完美主義,拾起憐憫與恩典,不再靠自己與自己的行為來取得安全感與保障,而轉眼仰望上帝。 

如果妳的憤怒來自不公義、邪惡與得罪,上帝必會償還。如果妳的憤怒來自於不切實際與一廂情願的想法,使妳看見、 明白並接受事實。如果妳的憤怒來自於內疚、羞愧與恐懼, 上帝會醫治這些傷痛,並以平安、接納與勇氣來代替。如果妳的憤怒根深蒂固,且無法說明從何而來,上帝會使事實浮現,幫助妳處理憤怒並繼續過生活。 

如果妳的憤怒是對世界的唯一感受,上帝會打開妳眼睛,讓妳看見祂無窮的應許,以及妳生命無限的可能。 

開始這趟相信之旅,行出妳的信念,把人生的駕駛座讓給上帝,當祂掌控全局時,任何事都有可能。腓立比書 2:13 因為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使你們立志又實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實踐以上所學到的一切,去練習它們吧! 

 l   從小事開始

l   刻意地去做

l   留意自己的情況

l   仔細聆聽自己和他人說些什麼

l   當無法克制怒氣時,就向上帝發洩

l   發現自己對上帝也會發怒的事生氣時,請為此禱告並交託上帝,畢竟祂已經在處理了。

l   培養正面積極的想法與感受

l   練習感謝生命與他人

l   不要為小事煩惱焦慮

l   原諒嚴重的事情

l   給主的憤怒留地步

l   積極並刻意以愛來取代憤怒 

憤怒也是上帝給妳的情緒機能,但當你活出有愛的生命時,就不會無故發怒。還會有其他回應,如:憐憫、原諒、仁慈與溫柔等。當憤怒與這些情緒混合在一起,情緒就不會那麼激烈,也會磨去妳個性的一些稜角。因為愛的真諦能平衡憤怒,不輕易讓妳發怒。 

練習活出充滿愛的生命,活出充滿上帝的靈,活出祂所帶來的樂觀、盼望與喜樂。這是一項艱鉅的作業,但上帝知道妳所擔憂的一切,所以能幫助妳。最重要的,向上帝敞開妳的心,讓祂的轉化能力改變妳,從現在開始,有目的性地追求愛,並試著以耐心對待他人與自己,等候上帝,祂將更新妳的力量

禱告時刻 

天父,幫助我!我站在憤怒的懸崖邊緣太久了,但一直害怕深入去解決它。我承認自己因為很害怕而不想解決憤怒的問題。求主賜給我勇氣來接受實情→全部的事實,並幫助我學習接受事實。感謝主讓我知道事實並不侷限於不好的經歷,全部的事實含有祢的恩典、慈愛及饒恕。天父,感謝祢接納了我,請賜給我力量來接納自己,好讓我的生命能夠成為祢榮耀的見證。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經歷饒恕的力量

「妳怎能饒恕一個從未請求原諒的人?」饒恕是個古怪的行為。某人造成的痛苦使你有資格責怪對方,責怪讓你有凌駕他們的權力。你可能會認為饒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因為它釋放了妳用憤怒建立起來的力量,也有許多女性不願意放棄這種力量。如果饒恕會釋放力量,難道上帝饒恕後會讓祂失去能力嗎?事實上這是個奧秘,上帝的饒恕並非把能力釋放給我們,而是把我們更拉近祂自己。 

由於認為拋開憤怒仍會痛苦,人們會希望在饒恕前能確定自己不會再受傷,但以人生為賭注太過冒險,所以饒恕也不太受歡迎。

以下疑慮也許反映妳對饒恕的部分心聲。 

為什麼我該原諒?

我必須原諒多少才足夠?

我必須原諒一個從未尋求原諒的人,或是不知道自己需要被原諒的人嗎?

好批評會讓你從論斷與傷人的角度來看待人與事,易怒也使你很快就論斷並容易傷人,容易模糊了事實與真相。妳需要接受別人不負責或不承認錯誤的可能性,也許對方根本不認為那是錯誤。如果你能先認清自己的樑木,別人也會比較容易承認自己的刺。

若我原諒了某人,表示我必須繼續讓他們傷害嗎?

如果某人要我原諒他,我就應該原諒嗎?

我該原諒一個與我不再有瓜葛的人嗎?即使對方已不在你的生活中,仍能透過饒恕來釋放痛苦。因為你認為的事實或許不是完整實情,釋放妳自己與過去的一切,唯有真實地看待全部的事實,才能真正釋懷。

如果對方責怪是我的錯,是否就一筆勾銷,不需要原諒了?如果妳真的也有錯,就得承認,但這並不代表對方不用認錯,要知道那些人責怪小事,其實是為了防衛那更大的錯誤。若對方這樣做,表示他還沒準備好接受事實,所以無法真誠接受自己應負的責任。

如果我不想原諒某人會怎麼樣?

在饒恕中,悔改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如果得罪妳的人悔改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妳還是能理解並饒恕,妳仍能幫助自己脫離憤怒與苦毒。

我要原諒邪惡嗎? 邪惡不能被原諒,但邪惡的人可以被原諒。上帝的救贖工作、計畫與目的,是每個人都悔改並重生,這包括了那些邪惡並得罪妳的人。妳必須透過上帝的救贖工作,在悔改與和解方面與他們接觸。

 

原諒妳自己

同情妳自己當時犯下的錯誤

明確寫下時間、事件與你認為的原因,也許會列出一個傷到別人的事件或行為模式,問自己是否曾經向這些人請求原諒,如果有,結果如何?如果沒有,障礙是是什麼?也為障礙訂定行動計畫。如果你要請求的那人已經不在了,不管是完全斷了聯絡或那人過世,原本要向他們尋求的原諒,妳必須改向自己尋求。思想上帝給每個包括妳在內的人的饒恕,為上帝的饒恕獻上感謝並饒恕了自己時,請再想想那些得罪妳的人,並考慮和好的可能性,問自己下列問題。   

●對方願意負起他得罪我的責任嗎?

我曾經跟對方說明過我所承受的痛苦有多大嗎?

如果我跟他說了,結果如何?

如果我沒說過,是什麼攔阻了我?

如果我沒說過,我能否找個可行的方式來對他說?

如果我不會再碰到對方,要怎樣做才能饒恕他?

對方是否還需要更多時間來悔改?若是如此,我願意給他這些時間嗎?

如果對方不知道他得罪我的部分,我願意跨過傷害饒恕他,繼續經營彼此的關係嗎?如果現在我不願意,將來要怎麼做才會願意?

我今天能做什麼來促進對方有更多悔改與和解的可能呢? 

試著用比較藝術性的表達方式來思想妳生命中的饒恕與和好是什麼樣子?也許是一系列的圖畫或照片,或許是一首詩、一首歌。用創意的藝術方式將這些感受牢牢記在心裡,敞開妳的心讓自己創作與表現。 

最後,到鏡子前方看看自己,檢視你的內在,望進你的雙眼,思想妳是上帝創造並鍾愛的寶貴孩子,然後大聲說:「我原諒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