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子女最常跟你說的長句子是什麼呢?你對子女最常有的「OS」又是什麼呢?
以下句子是否很熟悉呢?
「不知道現在小孩在想什麼」、「不要管我啦!我自己就會做」、「這個有什麼難,你應該會做啊!」、「不要管那麼多,快點去讀書~」、「那個誰誰誰,英檢都通過中高級了,你還不跟人家學」、「我是為你好,懂嗎?」
這本書將透過「教練式父母」的觀念,來看父母如何運用教練的特質,用更平心靜氣的態度來培育孩子。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是我要改變,而不是教導我改變孩子的方法?」作者經歷與體會到,孩子的改變是因「愛」而改變,不是因「無理要求」而改變。當我們用教練的角色,採取正向的觀點與方法,在信任與平等的關係中與孩子互動,會產生良性的循環,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實的愛,孩子的「改變」將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對大人的理解是有限的,實在難以體會父母內在深層的愛意,能因此責怪孩子不懂父母的心嗎?無論你的孩子是否已經經過青春期,或者還是牙牙學語的小小孩,這本書都能提供非常實用的方法,及每章文尾有給父母的反思問題,盼望您從反思中覺察行動,使現在的親子關係有改變的開始!
教練式父母做些什麼,簡單來說,透過「教練過程」,父母親帶著「希望」的眼光,聚焦在孩子的「優勢面」,啟發、引導孩子未來的發展潛能,而孩子也從大人的眼光中看見自己、認識自己、發展美好的自我。
教練的幾個面向
意義:在歷程中改變與發展。
原則:永不放棄。
步驟:反思中覺察與行動。
技術:運用同理心問問題。
回應:讚賞式回饋。
價值:體現於父母親採取真誠與關懷、尊重與接納、及深度的同理。
當父母說:「孩子長越大越不聽話」或「我不知道該怎麼和我的孩子溝通」。
當孩子說:「我的爸媽不了解我」或「父母親管我太多了」
在與孩子有限的相處時間中,我們不只要放下自己對扮演「稱職父母」角色的期待,而是要明白即使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盡力做個「盡心」的父母。
體認自己與孩子都是有價值的人,是正確應用「教練式父母」觀念與方法的重要前提。
親子之間的關係,猶如「弓與箭」,父母是弓,子女是箭,也就是說「不要試圖讓孩子做一個成功的人,要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箭未射中標靶,有時不是箭不好,而是射箭者的心態(教養的心態和價值觀)與姿勢(管教的態度與方法),都影響箭的飛行與方向,好比父母需要知道如何激勵孩子,開發孩子的能力和潛能等等。放大孩子所有的正向優勢,將缺點視為積極開發的潛力區,拿掉不必要的「應該」、「理所當然」的思維模式,因為這實在沒有什麼幫助。
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孩子,只有先放棄孩子的父母,才有放棄自己的孩子。
同理心,不只是站在對方立場來思考。同理心是雙向溝通的實現,觀察與接收對方的語言及非語言訊息,並試著「懂」對方,然後透過回應(包含語氣表達及肢體語言)來嘗試讓對方知道它是被理解了。而不是只在自身的理念中運作,要讓對方覺得你能感同身受,才是完成同理心的實踐面。有如跳一首和諧的雙人舞曲,感受到舞伴的脈動與頻率,使雙方能夠同步以及拉近心理上的距離。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需要父母協助時,通常會直接給孩子答案,習慣給孩子答案,看起來輕鬆省事,或者認為可以讓孩子少走一些冤枉路,用意雖好,卻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機會。
父母該如何問問題?前提是專注、傾聽、及準確的同理。人事時地、做法、原因。英文的六個WH開放式問句,提供不同形式的提問,來達到溝通的目標。態度一定要溫和,質問、審問的語氣都會讓對方有壓力。速度要放慢,語句要清晰易懂,一次只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來切中核心,留下充裕的時間,讓孩子思考及準備回應,封閉式的yes/no問句,無助於將抽象概念轉為具體內容,你的問題會像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跳出父母的角色,用教練的方式對話,也許較能平心靜氣,不容易情緒化,從對話中理性去找關鍵字,再加以提問,都是很好的方法。
台語俗諺:「看子知老父。」如果你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習慣,你自己要先成為一位閱讀者,若你希望孩子是個積極正面思考的人,你自己要放棄悲觀及負面的思考模式。總之,行動勝於空談。
東方社會以「他人」為焦點,重視他人的意見與批評,如果我們做不到符合他人(父母親、或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期望,讓家族失去面子,將衍生出羞恥感或自責感,例如「無顏見江東父老」的觀念。
西方社會以「自我」為焦點,強調認識個人的特質並開發獨特屬性,培養興趣與發揮才華,建立自己與他人,或面對社會與環境的能力,對自我有深入的覺察、力求個人的表現。個人努力的目標是參照自我的「內在標準」來表現行為,最終形成獨立的人格與文化。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不免出現個人主義或英雄主義。
反思問題
用以下問題來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與動機為何--
你會不會在意孩子的成績,甚於未來孩子需要培養的能力?
你會不會在意孩子的功課,過於孩子如何適應未來的生活?
你覺得現在有好成績,未來就會有好的適應(生存)能力?
在1920年,「智慧」有新的定義出現,智慧是指能在新環境中的應變能力,包含五項能力。
1. 抽象思考的能力
2. 適應環境的能力
3. 適應生命中新環境的能力
4. 獲得知識的能力
教育記者李雪莉觀察出「直升機父母」大多是1961-1976年出生,在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相信「愛=讓孩子成功」,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有過度的憂傷、負面想法、較少的生活滿意度。當你聽到有的父母說「我的孩子什麼話都不對我說!」的時候,需要的是理解、尊重、包容、接納你的孩子,重新認識你的孩子,要發現的不是新的事物,而是要擁有新的眼光,如何看待這樣的事,比疑問已經發生的事更加有價值。
孩子們在求學階段,總是將精力放在日以繼夜的讀書,不斷的考試中,我們的眼光因看重成績表現,而變得短淺,忽略將眼光放大、放遠的時機和重要性。父母試問自己,你是否已儘可能花時間在培養孩子的興趣?你是否已儘可能花精力,陪伴孩子發展多元的能力呢?
在孩子已經上了大學再回頭看我們的教育制度,孩子由國中升高中,就已經「被分數強迫分化」。作者問大學班上的同學,為什麼你要來讀現在的大學和科系,原因通常有三個,一是因為分數達到這裡就來念了,二是應父母的要求而來,三是同學或死黨好友來念,就跟著來讀。很清楚知道自己是為了興趣,而能享受的學習生活的學生少之又少,難道你不擔憂嗎?
反思問題:你目前所提供的環境與機會,會造就出什麼樣的孩子?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會不穩定?
美國腦神經研究學者及醫師托德(Todd)博士研究指出,大腦的前額葉理性腦(Frontal Lobe)大約是20-25歲才會演化成熟。換言之,約到大學之後,控制情緒的能力才達到成熟期,青少年由於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所以杏仁體(感性腦)的主導性大,對外界的刺激特別容易做出情緒化反應。青少年做決策時,大腦負責情緒感受的杏仁核會發揮較多功用,導致無法做出最佳的抉擇。成年後能關閉負面情緒開關的能力提升,加上理性腦活化和訓練(外界刺激和負面情緒的連結性減弱,情緒管理變得容易),這樣的人會產生積極的力量。
若你清楚腦部發展的過程,你還需要和孩子硬碰硬嗎?你要選擇繼續嘮嘮叨叨,讓自己的情緒刺激孩子的負面思想提升,還是要改變做法,接受並同理孩子的情緒,協助孩子面對正負面的情緒、處理情緒、並等待孩子控制情緒的腦部功能成熟呢?
鼓勵表達的藝術
傾聽孩子心聲,了解與接納他們的內在感受,可以有以下四個步驟:
1. 協助孩子清楚且明白地確認自己的感覺。
2. 試著讓孩子把所感覺到的任何情緒,透過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書寫或圖畫。
3. 指導孩子辨識並指出因起這種情緒感覺的起因是什麼。要注意的是,父母必須先同理孩子的情緒後,讓孩子情緒獲得紓緩後(理性腦發揮運作),再來進行才有效果。
華人文化的家庭關係是緊密而黏稠的、是相互依賴的,經常只有「大我」而沒有小我。說好聽是關係親密,反之是界線模糊,缺少人際的心理界限。
孩子在你替他收拾善後之後學到了什麼,學到了賴皮、不用負責的時候,讓孩子失去自我負責的機會,你也承擔孩子的責任,這就是跨越了界線。但在設立界線時,你會受到來自孩子的阻力,例如:耍脾氣、抱怨、逃避、挑戰等等,父母該做的是釐清、包容、堅持、等待、寬待、不放棄。對父母來說,立界線是一種挑戰,更是學習,唯有用溫柔、堅定的意志和態度來面對,孩子未來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際界線。讓孩子懂得接受責任,而不是責備。
從孩子三歲時,父母能幫助孩子熟悉下面三件事情,來學習設立界線。
1.可以和人家感情很親密,卻仍擁有自我感與跟人分開的自由。
2.可以適當的對人家說不,卻不怕因此失去對方的愛。
3.可以接受別人適度的拒絕,卻不會因此在感情上內遁或畏縮起來。
反思問題:如果我不小心跨越了孩子的界線,可以做些什麼來彌補?
你是否忽略孩子的分化與探索?
作者在親職講座上問聽眾的問題:「請問在場的家長,你們與孩子們之間,
把功課或把成績拿掉,還剩下什麼?」現場鴉雀無聲,又提問:「除了成績和功課之外,親子之間有沒有共同的話題、興趣與活動呢?」
反思問題:
我是否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習的進展?
當孩子面對學習挫折時,我要給與什麼協助?
想想你在意孩子的成績和分數,背後反映出自己內在的哪些價值信念?
忙與盲—現代親子疏離的元凶
父母與孩子共處一室,若有長時間的相處,卻沒有互動,親密的關係會增加嗎?沒有品質的長時間相處有意義嗎?若在短時間內全心陪伴,有溝通,有互動也就夠了,不是嗎?「陪伴」是指親子之間,人同在心也同在;而非人在心卻不在。
反思問題:
試著陪伴孩子一個月後,檢視一下親子的互動,記錄親子之間有何不同。
如果實在難以撥出一段「品質時間」,我要對孩子說什麼?
孩子的夢想
孩子猶如一張空白的畫布,孩子是自己的彩筆,父母像藝術鑑賞家,在旁指導孩子彩繪出自己的人生,指導他、激勵他、讚美他,你無法代替孩子完成它自己的畫作與畫中的夢境,你的責任是發現孩子的天賦,給予自然的環境與機會,猶如給予具有養分的土壤和充足水分的盆栽,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中成長,父母無法控制,因為我們的主(老天爺)對我們的天命自有設想,祂會興起環境來雕琢你的孩子!
教練式父母就是給孩子機會做選擇,不要擔心孩子做了錯誤的選擇,即便做了錯誤的選擇,仍然可以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反思問題:
問自己:「我的期望與決定,對孩子好嗎?我如何放下自己對孩子的期望,陪孩子走一段自己選擇的路?」
為什麼孩子容易放棄?
德國海德堡兒童/青少年心理分析治療師荷柏格(Renate Hoerburger)針對「自信」有以下的闡述: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該如何協助孩子辨識自己的能力,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對自己有信心?德國的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行為生物學家都一致建議,要讓孩子有自信、快樂的成長,同理心、清楚的界線,三大原則缺一不可。
自卑、自謙、自信、自傲的差異
自卑:明知自己的不足,卻迴避面對自己,這樣的人會發展出自傲。
自謙:了解自己的不足,卻能勇敢面對與接受自己,這樣的人會發展出自信。
自信:懂得欣賞他人,也欣賞自己。
自傲:不會欣賞他人,目中無人。
自滿:出於無知,自傲。
知足:出於愛和感恩。
反思問題:若現在開始陪伴孩子建立自信,我可以作的三件事情是:1. 2. 3.
比較真可怕
有位知名的宗教家勸人說:「這個世界有兩種教不要信,一是『比較』,二是『計較』。」人很容易陷入比較的迷思,這是我們文化中的迷思與盲點。就像手的五根指頭,都不一樣,都各有其功能,若單獨運作,所做的有限,若聯合起來可以做很多事情不是嗎?
月暈效應(Halo Effect)是指「單憑個體一方面顯著特徵為根據,即用以當作他的全部特徵,結果造成過高或過低評估的失真現象,稱為成見效應。」簡言之,我們容易犯了先入為主的成見,落入了月暈效應而不自知,一旦出現不符常理的行為,會感到不可思議的原因。放掉這種主觀偏見,放下情緒,看待孩子美善的一面,對孩子的潛能細細觀察與了解,藉由不同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探索這些能力。
反思問題:我拿什麼來比較孩子與他人的差異,反省自己內在在意的是什麼?
停止言語傷害
腦部經過訓練與學習後,能帶來新的改變,也就是說腦部會因為外在經驗而改變結構,也會因為處理了自己感受而改變。想改變自己感受有兩種方式,一是改變所遇到的刺激,二是改變我們感受這些刺激的方式(及改變我們的腦對它們的反應)。正面情緒可以培養而得,負面情緒也可以學著控制,有意識的控制情緒是需要訓練的,訓練會再次改變腦的結構,如此循環的結果,自己的感受就變得越來越容易處理了。這需要幾星期乃至於幾年的時間都有可能。
人類的左腦連結右手,右腦連結左手,那在哪裡交叉呢?腦神經科學證實,交叉的位置大約在喉嚨,喉嚨恰巧是聲帶的位置,同時語言神經中樞是大腦運作的關鍵之一,雖然正面話語的力量與腦神經科學新發現之間的連結,仍然無法有仔細的說法,但從聖經當中,記載了非常有可能的解釋。
創世紀中記載,神的創造過程全都來自:「神說」。為什麼透過「說」就可以創造,「神說」有吩咐之意,表示從無中生有,是製造或預備,是把已經存在的東西拿來,用以產生別的東西,在希伯來文的原意指「將某種物質轉換成另外一種物質」的意思。這裡要強調的是,話語確實有力量,這力量能助人也會傷人,總之對人都要說正面的話。聖經經文中也教導「就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汙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智慧人的舌頭為醫人的良藥」。各國和其他宗教亦有關於強調正面話語力量的記載,可見得話語的力量是非常強大、不可小覷。
讚美的五個藝術
1. 敘述具體事實與行為
2. 描述行為可能的結果
3. 重視過程更甚於結局
4. 明確指出有進步之處
5. 協助進行自我的評估
正負面話語對照表
負面話語 |
正面話語 |
你怎麼那麼懶惰? |
你努力一些可以做得更好。 |
你真糟糕,怎麼亂畫牆壁? |
你的創意可以用在適當的地方。 |
你怎麼那麼笨! |
你還有進步的地方,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
你怎麼這麼愛說謊! |
你講的不是事實。你說實話我能接受。 |
你真沒出息,沒有用啦! |
你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 |
你的脾氣怎麼那麼差? |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氣,好脾氣讓你更有人緣。 |
你真討厭,要把我氣死啊! |
你不那樣做,我會很高興。 |
你怎麼每件事都做不好! |
你一件可以做得比一件好,更進步。 |
不要亂跑! |
請慢慢的走。 |
你給我閉嘴。 |
請安靜聽我說幾句話。 |
大人說話不要打岔。 |
現在是我說話的時間,請聽我說。 |
嘴巴塞滿東西怎麼說話。 |
先把食物吞下去,再慢慢說。 |
父母的愛為何到達不了孩子的內心?
當有孩子說:「父母口口聲聲說是為我好,是愛我、為我著想,但是我一直被罵,我一點都感受不到他們愛我!」
青少年心理學的研究中,有個「自我跛足」(self-handicapping)的概念,這是指個人在面對威脅情境時(例如父母的責罵,老師的嚴格要求等),為了避免失敗損及尊嚴,而故意造成障礙或陷自己於不利情境的行為。研究報告指出,孩子不是不想做好,父母親雖然出於善意,但方法不對,將適得其反,成為孩子的一個藉口或理由不做好。
反思問題:
※你知道或能找出孩子身上有哪些看似不起眼的優點嗎?
※試著用一周的時間,找出孩子的三個小優點,將他記錄下來。
※以各種方式(當面說、寫紙條、傳簡訊等等都可以),將三個小優點具體的回饋給孩子,看看他們會有什麼反應或小改變。
※當你對孩子表達回饋之後,你會有哪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