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的重要性
-不逞一時之快:調整苦樂的順序
意識到自己做事的順序,漸漸地將先苦後甘成為一種習慣。克服拖延的毛病。
愛心勝過一切: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痛苦時都有父母陪在身邊,而不是機械式的跟孩子說有多愛、多重視他們。就算孩子表面上是明白的,潛意識裡會分辨父母是否言行不一,其中代表的意義,會真正影響孩子覺得自己是否被愛著的真實性。
-珍惜自我價值:自覺有人珍惜的孩子,自然就會珍惜自己。從小在愛心中成長的孩子,即使成年後遭遇波折,也因著堅強的自信而不至於滅頂。當一個人肯定自我的價值時,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而照顧自己就是自律的真正意義。
孩子對於害怕被拋棄有敏銳的直覺,父母用口頭保證加上行動配合,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自己不會被拋棄。這樣的恐懼到了青春期會隨之消失,相信世界是個安全的地方,就不會逞一時之快,因為自己的需要隨時可以被滿足。
但自幼接觸死亡、遺棄、忽視的孩子,對未來懷有超出現實的恐懼,危機感會一直持續到他們成年以後,所以他們寧可透支眼前的快樂,將來的承諾即使比現在美好很多倍,也未必會實現。
若要培養孩子自律的能力,有效的使用時間和資源。必須給他們學習的榜樣,父母言行一致,真心愛護的態度,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陪孩子一起經歷挫折,肯定自我價值,這會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紀律本身是需要約束的,這種約束叫平衡。要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成功,不但要有生氣的能力,也要有生氣而不表達出來的能力。平衡的最高原則是放棄,一個人如果要在人生旅途上不斷前進,早晚都會面臨這些重大的關頭。有可能需要放棄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意識形態或整個人生風格,這些改變會帶來痛苦,大部分人於是選擇永遠留在原地,哪兒都不要去。
心靈健康的人必須成長,而放棄過去的自我是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當你因為放棄而感到沮喪,恭喜你,這個沮喪的訊號,表示你正往追求成功與適應的路上邁進。當你在肯定自我、保持穩定與放棄自我中達到一個平衡時,會發現你獲得的比你放棄的更多。
要記得,你必須先擁有某些東西才能放棄它,還沒有得到的東西不可能被放棄,因此唯有先確立自我才能放棄自我。任何人要提升心靈層次,都在於不斷的實踐自律的訓練,不逞一時之快、承擔責任、忠於真理以及保持平衡等以上的四個重點。
第二部分談甚麼是愛及如何去實踐愛。
紀律是人類心靈進步的工具,而紀律的原動力是愛。作者對愛的定義是「為滋養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而擴充自我的意願」。愛是一種周而復始的過程。擴充自我也就是一種成長。
「愛其實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活動,不單需要用心,也需要用腦。愛是行動,不但需要用心,也要用腦。愛不是感覺。真愛不但需要投入奉獻,也要運用智慧。一個例子,一個病人(作者是心理醫師)說:「我的母親愛我太深,她甚至到高三還不肯讓我搭校車上學,...,我相信他是為了怕我在外受傷害才天天開車送我上學,她太辛苦了,她實在太愛我了」,他必須很費力的告訴病人,他母親的動機可能和愛無關。...有時候不給反而比在錯誤的時間給更仁慈,培養他們獨立的能力比一直照顧那些有能力照顧自己的人需要更多的愛心...表示需求、憤怒、不滿與期望,對家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亞於犧牲自己。愛不僅是無條件的接受,也包括衝突和利益」。愛需要努力,愛可以說是滋養我們為自己和別人心靈成長所做的努力或表現出來的勇氣。愛最主要的努力就是關懷,而表現關懷最常見也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用心傾聽就是一種愛的行動。
自律的力量從愛而來,因此任何真心付出愛的人,言行舉止都會自律。真愛會不斷自我更新,愈是滋養對方的心靈成長,自己的心靈也愈能得到滋養與成長。愛是能尊重所愛的人,給他們保留獨立空間。付出真愛的人永遠能把所愛的人視為完全獨立的個體。
第三部分談心靈的宗教。
第四部分談神恩-超自然的神蹟。
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和一種深不可測的智慧,在心靈成長之路帶引我們。它們判斷準確,遠勝於我們自己的意識;在它們領導下,心靈成長的旅程會加快許多。
人格失調症的人幾乎千篇一律都是不稱職的父母。輕微的精神官能症患者倒是一流的家長人選。
每個人都有點人格失調和精神官能症兼備的傾向。經醫生診斷而判定為人格失調症的人,通常他逃避責任的現象已相當嚴重。兩者的差異就在於承擔責任的程度差別,精神官能症的人把所有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認為錯一定在自己身上,人格失調症的人則是正好相反。
承擔責任的困難之處,在於行為的後果會帶來痛苦,當企圖逃離這種痛苦時,有時會將自己的自由的決定權交到別的個人或組織手中,要求對方:「請當我的主人來管我。」為了逃避責任所帶來的痛苦,不計其數的人天天都在逃避自由。這種自由,不是身體上的自由,而是決定自己心情的自由。把承擔責任的後果,和其帶來的痛苦,轉嫁到別人或別的組織身上,希望他人能紓緩你的痛苦,其實決定的自由,完全在自己手中。
忠於真相-每個人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為一張心靈地圖,當人依照自己的經驗,長時間的累積,成為一幅具世界觀的地圖之後,這張地圖便開始變的難以修改。但新資訊不停止的湧入,需要修訂時,往往會選擇刻意忽視它。例如一套從兒童時代發展成功的觀念和反應,不當的移入到成人世界時,所帶來的後果,便很難得到解決。例如兒時對父母失望,發現他們不可信任,於是對父母不再報有期待,這樣一來日子好過多了,失望的次數和痛苦的程度都減少了。但進入成人世界以後,當遇到失望的事情,便開始不信任對方,漸漸的認為任何人都不可信任。這張地圖變得過時而難以修改。
誠實面對過去,不活在自欺和欺人的思路當中。無論是善意或蓄意的謊言,用保護做為煙幕彈,維護自己的控制力。這樣的觀念就好像對孩子說:「孩子,你就當乖小孩,想你該想的事情,大人的事讓爸爸媽媽來操心,這樣對雙方都有益,我們自覺堅強,你也有安全感,不要追究這些事情,大家都比較好過。」雖然是以愛為出發點,但是觀念是錯誤的。
忠於真理是一項非常艱鉅,永遠也不可能做得很完美的工作,但是忠於真相的人生,收穫將遠遠超過付出,態度開放、願意不斷修改心靈地圖的人,會不斷成長,更善於建立親密關係,自由自在,沒有圓謊的煩惱。
準備好踏上這段成長之旅了嗎?
更多實現愛的秘訣請看:心靈地圖-天下文化 2003
雖然是十年前的書了,但是觀念一點都不過時喔~因為愛和成長是不論哪個時代都有共同語言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