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心靈地圖

作者/史考特‧派克

在習慣直接看答案的文化,有問題找估狗大神一下就知道答案的文化裡,多久沒有思考了呢?看書,是一種在imput過程中,會自動output自我思考的奇妙行為。沒時間讀,那就看以下書摘,刺激一下你對生命的思考,檢視自己究
竟還剩下多少思考的能力吧!
這本書是心靈地圖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果然特別深刻,三本一起配合看更好,但是中途加入也無妨,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踏上這段旅程,保證你受益良多喔!

——思考
         雖然人皆不同,一種最常見的錯誤是,大多數人相信他們直覺知道如何思考與溝通,多數人兩者都做不好。一旦受到質問,就很容易發現,他們對於真實的思考與溝通所知甚少,而且容易氣餒。哈姆雷特時常被引用的名句:To be,or not to be? 模仿莎士比亞的來問:思考或不思考?從心理醫生的經驗裡,以及一般性的觀察,這兩點是相當熟悉缺乏完善思考的種種常見錯誤。

1.就是根本不去思考。
2在思考中根據膚淺的邏輯、成見與貼標籤,來臆測論斷。

        不該讓人類的天性:懶惰、恐懼、自傲來限制自己在思想上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人類的學習與思考仰賴於大腦,在腦分割的研究中顯示,女性的思考較以右腦為主,右腦主控直覺,有能力把部分聚合為整體。男性的思考較以左腦為主,左腦主控分析,有能力把整體區分為部分。思考需要同時需要腦的兩邊,來融合具體與抽象的現實。

年幼時,扶養我們的人塑造了我們的思想與學習的內容,由於長時間的依賴,無形中發展出刻板,甚至無法逆轉的思考模式。小時候若能有成年人幫助建立完善的思考,受益是多重的。
配合著人類的本性和怠惰的罪惡,社會上所宣揚最大的謊言就是:人們在世界上就要追求快樂,滿足與舒適。事實上,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時常是發生在最不舒適、感覺不快樂或滿足的時候,那是生命奮鬥與追尋的時刻。
在做決定時,只根據很少的資訊,只要社會告訴他們什麼是正常的,面臨決定時,不願意深思熟慮,他們混水摸魚,為了避免感覺格格不入,情願相信草率的成見與臆說。究竟要選擇社會上所謂的正常,隨俗,或者超越世俗來獨立思考重要的課題,弄清楚到底要相信什麼或者不相信什麼,這需要一番努力,會感覺困惑和不適,但若選擇前者,內在或外在的混亂是必然的結果。

疑惑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的那個瞬間,總是會不定時冒出。 

——關於禱告
作者最喜歡的定義來自馬修福克斯,禱告是:對於生命中的神祕予以激進的回應。因此禱告與思考息息相關。在我們能夠在禱告中激進的回應前,需要激進的思考。完善的思考就是一種激進的活動。
而對於激進(Radical)的定義,來自拉丁文radix,意思是根,因此激進就是挖掘事情的根本,追根究柢穿透到核心,不受任何表面的干擾,因此最接近激進的字
就是基本(fundamental),基本的就是真正重要的。

——傾聽
許多人認為傾聽是一種被動的反應,其實正好相反。良好的傾聽是注意力的主動練習,而且非常艱難,因為大多數人不了解這個道理,或不願意花費精神,所以他們無法正確傾聽。當我們以良好的傾聽與溝通來擴展自己時,我們就多盡一分力量來對抗懶惰的習性與恐懼的阻礙,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良好的傾聽需要對方全然的注意力,這也是愛的表現。 

良好傾聽的重點是有紀律的關照,暫時放棄自己的刻板印象、印象、立場與欲望,才能深入體驗對方的世界,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這種表達者與傾聽
者的結合,事實上是雙方自我的延伸,總是會產生新的知識。
由於傾聽需要關照,也需要接納對方。表達者感覺到這種接納,就會漸漸不再感到脆弱,而願意敞開內心深談。雙方會越來越了解彼此,真實的溝通才能開
始進行。

——意識
創世紀第三章說明我們絕對無法回歸到無知無邪的狀態,必須繼續進化到更偉大的意識狀態。
要做到正直的思考,明白現實中的邪惡是不能忽略的。
所謂心理疾病,適合用在有藥可治療,患者也想要被治療,如果不尋求幫助自己就會感覺痛苦的狀態。
但是邪惡的人相反,邪惡的人不會受痛苦,因為他們發洩在別人身上,周圍的人反而要受苦。
邪惡是一種終極疾病,但是這種在思考上的失調,並不表示不必為自己的行動負責。
罪惡包含著謊言和背叛,不管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發生的都無關緊要,問問自己,有沒有在任何情況下欺騙自己,如果你不明白,那麼就沒有對自己誠
實,這本身也是罪。
榮格曾把人類邪惡的根源描述為「拒絕面對陰影」。榮格的所指的陰影是在心靈中,我們不願意承認的一部分。
罪惡感常被視為一種缺點,但在許多方面它是一種恩賜,能夠覺察到自己的缺失,例如覺察自己是一個天性懶惰、無知、自私的生物。這不是很愉快的
覺察,但這適當的罪惡感使我們不會失去控制,能夠對抗邪惡的傾向。
大多數的心理失調根源於隱藏的情緒,憤怒、未承認的性欲等,這是淺意識的部份。但是就意識來說,邪惡源於一個拒絕思考的意識逃避痛苦的心靈,讓我們不願意去思考特定的議題,忍受特定的情緒或痛苦。
思考和意識成為一種複雜連結又平行的關係,而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根據思考和意識的程度多寡來決定。如果我們感覺被困住,感覺在原地打轉,處於一種無效率的狀態,就會喪失力量。
幼兒初期,大約在九個月以前,是完全沒有自我意識的階段,他們快樂就是百分之百的快樂,難過的時候就是百分之百的難過,正是如此他們才會天真無邪。之後自我意識和自我覺察能力開始逐漸增加,到了青春期會經歷一次戲劇化的增長,會首次擁有一個觀察性的自我(observing ego ),開始觀察自己的各種情緒,學習讓自己的情緒和行動有合適的連結或適當的壓抑,這個階段沒有發展成熟時,有些青少年會時常出現衝動的行為。這個發展學習是痛苦的,許多人選擇放棄,自我覺察能力受到限制和萎縮(比較不痛苦),但這時個人成長的旅程就停頓了,潛能也無法發揮。

死亡的意識

  人類是唯一知道自己必死的生物,這不僅是人類的特質,也是人類的困境,因為這種意識特別痛苦。和不願面對死亡相同的是不願面對老化和年老,因為年老是一種逐漸被剝奪的過程。必須知道人生劇本不完全是自己所寫的,這段表演到了死亡也還沒有結束,所以年老是一個準備過程,準備什麼呢?是一個來生。不僅相信永生才是真正的歸宿,而是這當中,在上帝與自己的關係上,上帝會一直幫助自己走向這段生命。在這當中,上帝要的是什麼呢?是我們的全部,有意識的放棄自己對生命的執著。將對自己的生命能掌控的部份都完全交給上帝,學習歡迎上帝來接掌我們仍生澀的生命駕駛座。 

  或許我們常常說生命會自己找到出口,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彷彿我們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事實上,我們並不是獨立存在的。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人類所有的選擇幾乎都經過我們所屬組織的某種影響,不只是商業組織,也是家庭組織,家庭的許多價值原則也適用於大型組織。我們所做的決定與行動如何影響他人,如果我們所做的決定只影響自己,那麼我們自然而然可以為所欲為,為自己負責並且承擔後果,但是,一旦這些決定和行動牽連到其他人,必須把禮儀和道德規範一起納入考慮而且身入其中。 

  真正的團體是善於溝通的,成員之間應需維持高品質和真實的溝通。我們可以假設,任何選擇追求高等意識的人,也 是有禮的人,禮儀不僅是表面的客套,而是”有意識的組織化行為,合乎道德而且順服於更高的力量”儘管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但當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就會覺得有價值,反之亦然。社會上泛濫著許多自私,不能察覺到他人的貢獻,當然也不能思考與組織社會的意識,於是選擇讓媒體來決定社會的意識,開始願意思考整個系統,擴展我們的意識,填補心智中的漏洞,是進化成一個更文明的社會的契機。

  媒體上常常報導現在的薪資有多低,經濟多蕭條,黑心食品的氾濫,而當好事發生的時候,例如樂透中獎,某明星、電視節目爆紅所引起的熱潮,得到好處的,是媒體因廣告受益,這些世俗的人道主義的問題在於,他們成為一種無法共患難的現象,從來不會說明人為什麼是尊貴的,為什麼要尊重人。因此合禮的行為不僅要有道德,而且也需要能夠順服於更高的力量。如果我們相信並且順服上帝就是光明、真理與愛,我們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具有上帝的樣式。

  人類中最小的組織就是家庭,家庭當中會有不同角色的結構和責任,責任和結構一旦建立之後,就會產生界線,家人之間,不如普通朋友,這些界線可能很寬,或者模糊到侵犯了他人的界線卻不自覺,特別在於一些看起來特別小的事情。在某些情況當中,又特別需要去侵犯他人的界線,例如什麼時候要幫助年老的父母接受照顧,即使他們非常排斥的時候,什麼時候去質疑一位似乎要走上歧途的朋友或家人,何時應該尊重、何時要干涉、何時要順其自然,這些都沒有固定的公式可以知道,這些痛苦的決定,都必須在"痛苦的虛心"裡做到,除了這些生命的矛盾以外,更大的問題在於建立自己的界線時,學習去查覺他人的界線,去尊重這些界線。

  幾乎有一半來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像是住在一座城堡裡,城堡周圍有一條護城河,要進出需要通過一座升降橋。而不能好好的控制升降橋。不是一直敞開大門,讓所有人隨意進出逗留,就是一直緊閉大門,不肯放下升降橋,這兩種都是有害的,是缺乏自由的表現。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力量做選擇,能夠畫下界線、保護自己,也能放下升降橋,面對可能接受傷害的選擇。"接受傷害"是形容自己容許自己受傷害的能力和程度。首先需要能夠分辨"痛苦"和"傷痕"的不同,我們會感到疼痛,但是有些疼痛不會留下永久性的損傷而留下傷痕。有限度的開放自己,容許自己接受一些情緒上的傷害,帶來自我的情感成長與學習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如果過度的保護自己,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像兩個在晚上空洞碰撞的鐵桶子一樣失去意義。 

  要謹記的是,這樣的開放一定是有限度的,就如有句話說:用一隻眼睛哭泣。要區分何時該沉浸並承擔對方的沮喪情緒,何時又該抽離,心理醫師需要具有這方面的特長,但任何想要幫助他人的人都必須發展這種能力。

        

社會的抉擇

         有些人只注意事物的黑暗面,當絕望與憤世嫉俗成為惡魔後,等於助長了邪惡,雖然我們無法擺脫自己的惡魔,我們可以選擇不歡迎它們,或不與它們狼狽為奸。對社會的絕望觀點,媒體往往是火上加油,例如有人的東西被偷了,馬上就會變成統計數字,媒體常常排斥傳播好消息,使大眾以為邪惡的確是今日的主宰,如果"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那麼顯然,好消息不是新聞,我們聽不到,讀不到世上每日必然發生的好消息。要相信做什麼都無法改變很容易,但是我們知道善與惡同樣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去發展並維持平衡的觀點,這樣的觀點中含有樂觀,絕非絕望。我們每一個人對世界都有些微的影響,英國哲學家愛德蒙‧柏克(Edmund Burke)說:如果邪惡最後會取得勝利,是因為好人袖手旁觀。 

        作者相信,由於人類的懶惰、恐懼與自戀,使我們天生抗拒改變,這就是所謂的"原罪",但同時我們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我們能夠自願改變,也就是我們的"原恩",自由意志使我們有自願改善的能力,當然我們也有自由選擇維持不變,端看我們要選擇屈服於原罪,使我們抗拒改變、停滯、甚至敗壞,或選擇整修自己,甚至推動社會帶來轉變。這是一種矛盾的選擇,一位神學家奧勒真(Origen)對此的結論是:聖靈象徵進步和更新,那麼依此推論,邪惡就是拒絕進步和更新。

        我們知道耶穌在世上時,時常感到挫折、憤怒、恐懼、孤獨、悲哀和沮喪,耶穌的生命不是為了受人喜愛,他沒有什麼"內在平靜",但是又被稱為和平的君王。我們學到,為了得到內在平靜,必須先學會去放棄它,而且記住遠比內在平靜更重要的是要正直,為了擁有正直(義),就必須如耶穌一般,願意為真理承受痛苦。當我們願意這麼去做時,剩下的就是必須學著放手交給上帝來掌管結果。 

        然而"自戀",常使我們無法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異,或者由於無法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產生了仇恨與破壞性的分裂。上帝創造每個人如此不同,每個人所受的呼召也各有差異,種種的呼召,產生了社會上各式各樣的工作,我們彼此需要,截長補短。就算到退休,也不應停止學習,如同作者夫婦學習如何優雅的從自己開創的基金會裡退休,是一樣美好的恩賜。 

願用這段經文,勉勵一同在基督肢體裡的你,無論是受苦或是得榮耀,所有的肢體陪您一同行。 

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整章是說到上帝造身子與肢體的教導,相信讀者多半很熟悉: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 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他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 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 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