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意識
人類是唯一知道自己必死的生物,這不僅是人類的特質,也是人類的困境,因為這種意識特別痛苦。和不願面對死亡相同的是不願面對老化和年老,因為年老是一種逐漸被剝奪的過程。必須知道人生劇本不完全是自己所寫的,這段表演到了死亡也還沒有結束,所以年老是一個準備過程,準備什麼呢?是一個來生。不僅相信永生才是真正的歸宿,而是這當中,在上帝與自己的關係上,上帝會一直幫助自己走向這段生命。在這當中,上帝要的是什麼呢?是我們的全部,有意識的放棄自己對生命的執著。將對自己的生命能掌控的部份都完全交給上帝,學習歡迎上帝來接掌我們仍生澀的生命駕駛座。
或許我們常常說生命會自己找到出口,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彷彿我們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事實上,我們並不是獨立存在的。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人類所有的選擇幾乎都經過我們所屬組織的某種影響,不只是商業組織,也是家庭組織,家庭的許多價值原則也適用於大型組織。我們所做的決定與行動如何影響他人,如果我們所做的決定只影響自己,那麼我們自然而然可以為所欲為,為自己負責並且承擔後果,但是,一旦這些決定和行動牽連到其他人,必須把禮儀和道德規範一起納入考慮而且身入其中。
真正的團體是善於溝通的,成員之間應需維持高品質和真實的溝通。我們可以假設,任何選擇追求高等意識的人,也 是有禮的人,禮儀不僅是表面的客套,而是”有意識的組織化行為,合乎道德而且順服於更高的力量”。儘管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但當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就會覺得有價值,反之亦然。社會上泛濫著許多自私,不能察覺到他人的貢獻,當然也不能思考與組織社會的意識,於是選擇讓媒體來決定社會的意識,開始願意思考整個系統,擴展我們的意識,填補心智中的漏洞,是進化成一個更文明的社會的契機。
媒體上常常報導現在的薪資有多低,經濟多蕭條,黑心食品的氾濫,而當好事發生的時候,例如樂透中獎,某明星、電視節目爆紅所引起的熱潮,得到好處的,是媒體因廣告受益,這些世俗的人道主義的問題在於,他們成為一種無法共患難的現象,從來不會說明人為什麼是尊貴的,為什麼要尊重人。因此合禮的行為不僅要有道德,而且也需要能夠順服於更高的力量。如果我們相信並且順服上帝就是光明、真理與愛,我們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具有上帝的樣式。
人類中最小的組織就是家庭,家庭當中會有不同角色的結構和責任,責任和結構一旦建立之後,就會產生界線,家人之間,不如普通朋友,這些界線可能很寬,或者模糊到侵犯了他人的界線卻不自覺,特別在於一些看起來特別小的事情。在某些情況當中,又特別需要去侵犯他人的界線,例如什麼時候要幫助年老的父母接受照顧,即使他們非常排斥的時候,什麼時候去質疑一位似乎要走上歧途的朋友或家人,何時應該尊重、何時要干涉、何時要順其自然,這些都沒有固定的公式可以知道,這些痛苦的決定,都必須在"痛苦的虛心"裡做到,除了這些生命的矛盾以外,更大的問題在於建立自己的界線時,學習去查覺他人的界線,去尊重這些界線。
幾乎有一半來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像是住在一座城堡裡,城堡周圍有一條護城河,要進出需要通過一座升降橋。而不能好好的控制升降橋。不是一直敞開大門,讓所有人隨意進出逗留,就是一直緊閉大門,不肯放下升降橋,這兩種都是有害的,是缺乏自由的表現。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力量做選擇,能夠畫下界線、保護自己,也能放下升降橋,面對可能接受傷害的選擇。"接受傷害"是形容自己容許自己受傷害的能力和程度。首先需要能夠分辨"痛苦"和"傷痕"的不同,我們會感到疼痛,但是有些疼痛不會留下永久性的損傷而留下傷痕。有限度的開放自己,容許自己接受一些情緒上的傷害,帶來自我的情感成長與學習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如果過度的保護自己,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像兩個在晚上空洞碰撞的鐵桶子一樣失去意義。
要謹記的是,這樣的開放一定是有限度的,就如有句話說:用一隻眼睛哭泣。要區分何時該沉浸並承擔對方的沮喪情緒,何時又該抽離,心理醫師需要具有這方面的特長,但任何想要幫助他人的人都必須發展這種能力。
社會的抉擇
有些人只注意事物的黑暗面,當絕望與憤世嫉俗成為惡魔後,等於助長了邪惡,雖然我們無法擺脫自己的惡魔,我們可以選擇不歡迎它們,或不與它們狼狽為奸。對社會的絕望觀點,媒體往往是火上加油,例如有人的東西被偷了,馬上就會變成統計數字,媒體常常排斥傳播好消息,使大眾以為邪惡的確是今日的主宰,如果"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那麼顯然,好消息不是新聞,我們聽不到,讀不到世上每日必然發生的好消息。要相信做什麼都無法改變很容易,但是我們知道善與惡同樣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去發展並維持平衡的觀點,這樣的觀點中含有樂觀,絕非絕望。我們每一個人對世界都有些微的影響,英國哲學家愛德蒙‧柏克(Edmund Burke)說:如果邪惡最後會取得勝利,是因為好人袖手旁觀。
作者相信,由於人類的懶惰、恐懼與自戀,使我們天生抗拒改變,這就是所謂的"原罪",但同時我們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我們能夠自願改變,也就是我們的"原恩",自由意志使我們有自願改善的能力,當然我們也有自由選擇維持不變,端看我們要選擇屈服於原罪,使我們抗拒改變、停滯、甚至敗壞,或選擇整修自己,甚至推動社會帶來轉變。這是一種矛盾的選擇,一位神學家奧勒真(Origen)對此的結論是:聖靈象徵進步和更新,那麼依此推論,邪惡就是拒絕進步和更新。
我們知道耶穌在世上時,時常感到挫折、憤怒、恐懼、孤獨、悲哀和沮喪,耶穌的生命不是為了受人喜愛,他沒有什麼"內在平靜",但是又被稱為和平的君王。我們學到,為了得到內在平靜,必須先學會去放棄它,而且記住遠比內在平靜更重要的是要正直,為了擁有正直(義),就必須如耶穌一般,願意為真理承受痛苦。當我們願意這麼去做時,剩下的就是必須學著放手交給上帝來掌管結果。
然而"自戀",常使我們無法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異,或者由於無法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產生了仇恨與破壞性的分裂。上帝創造每個人如此不同,每個人所受的呼召也各有差異,種種的呼召,產生了社會上各式各樣的工作,我們彼此需要,截長補短。就算到退休,也不應停止學習,如同作者夫婦學習如何優雅的從自己開創的基金會裡退休,是一樣美好的恩賜。
願用這段經文,勉勵一同在基督肢體裡的你,無論是受苦或是得榮耀,所有的肢體陪您一同行。
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整章是說到上帝造身子與肢體的教導,相信讀者多半很熟悉: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 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他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 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 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