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篇
艾利斯的理論(認知行為療法)說明,改變想法就可以改變情緒和行為,自然也能改變事情的結果,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不合理的想法應當成為最理想的做法,減少不理想的教養行為,用更理性、有效的方法來教育,以下三種合理的想法是我們可以用來代替的。
1.孩子犯錯是可以接受的
父母應該有勇氣面對孩子的不完美,以耐心去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以愛心、寬容心去接納犯錯的孩子。
2.我有自己的獨立價值
孩子和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有自己的人生軌跡和人生價值,父母有教養孩子的責任,但孩子的成功是他自己的,孩子的失敗也不代表父母人生的不成功,每個人的人生由多個角色組成,做父母只是其中的一個角色,與父母分離是孩子長大的標誌,也是人生的必然結果。
3.我的情緒我做主
父母可以經由改變想法來調整自己的情緒,嘗試平靜地接受和應對不愉快的事件。
「你的信息」:孩子做錯事,常常讓父母生氣,一氣之下總會教訓孩子,在教訓孩子的話語中,通常是「你」怎麼樣式的批評,這種「你」怎麼樣式的批評,先稱做「你的信息」。
「你的信息」帶有貶損孩子的意味,傳達給孩子一種不被父母信任、不被父母瞭解、在父母心中沒有價值的資訊;常常讓孩子感受到被指責,產生不滿的情緒。在這樣的情緒下,孩子自然不會心甘情願地去改正他的錯誤,他們不願與父母合作,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導致反抗和敵意。
當父母以這種方式與孩子溝通時,事實上就是以自己的負面情緒來責駡孩子。如此的溝通方式,將會使孩子的不良行為更加劇。一些父母只知道自己在教育孩子,卻不知自己這種不當的溝通方式,反而促成了孩子的許多不良行為。當父母在唉聲歎氣自己的孩子怎麼就不學好時,從來沒想到,孩子的不良行為正是自己造成的。
如何表達「我的信息」
1.結構
(1)描述行為(只描述不評價);你在家裡大聲叫。
(2)指出行為的後果;影響了我睡覺。
(3)說出對這個行為後果的感受;我好不舒服。
2.基本表達模式
(1)當…
(2)我…
【舉例】
兒子在客廳裡踢球。
「你的信息」——媽媽:“已經跟你說過多少遍啦,怎麼還忘記呢?你長不長記性啊?”
“叫你不要在客廳踢球,你沒聽見嗎?是不是要打一頓才聽話呢?”
「我的信息」——媽媽:“地板被弄髒了,我好難過。因為我過會兒又要辛辛苦苦拖地板了。”
兒子聽了媽媽這番話的感受是:媽媽好辛苦,好可憐。我這樣做有點對不起媽媽。於是,他不好意思地收起了球,
說:“媽媽,對不起噢!”同時,馬上幫忙去拿拖把,要幫媽媽一起拖地板。
媽媽高興地說:“兒子長大了,真懂事,謝謝你幫助媽媽。”
兒子得到了媽媽的表揚很開心,他感受到自己身上對家庭的責任。他說:“媽媽,我以後再也不在客廳踢球啦!”
從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孩子同樣的行為(在客廳踢球),由於媽媽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溝通方式,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溝通效果。批評、指責讓孩子感到受威脅,激發起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產生了反抗行為;而不指責孩子,僅表達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感受和關心,並且表達相信孩子會尊重理解父母的感受;這樣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從而激發起了內心的責任意識,產生了主動承擔責任的行為。
使用的注意事項
善用『我的信息』
1. 陳述事實時,盡量避免使用「你」字。只說「我」的感受,不說「你」,因為「你」含有指責的意味,會使孩子難以接受。
2. 絕對禁止「責罵」,因為責罵等同拒絕與孩子溝通。
3. 對事不對人,只說「這個房間太亂了」,不說「你是個懶惰的孩子」。
4. 真誠接納。有時父母嘴上說「可以接受」,臉上的表情卻露出「不接受」的訊息,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幾乎每個孩子都能明白父母內心的想法,故親子之間的溝通需要是真心實意的表達,以真誠接納為開端。
聰明的父母,可以運用有效的溝通方式,來達到讓孩子主動改變不良行為的效果。
掌握更多方法來應對孩子的各種行為:
1.弄清孩子的行為目的 2.反映傾聽 3.我的信息 4.區分問題所有權 5.合理與自然的行為結果
6.鼓勵有方【特別注意鼓勵的結尾,要避免提及孩子之前的失敗及過錯,否則孩子的感受是:即使自己已經改變了,父母對他還是不滿意。】
自信心的培養
孩子自信心的養成來自外界對自己行為的反應,以及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來建立而成。當孩子一再因為自己的行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被批評、否定時,得到肯定和認同的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自信心就會嚴重受挫,覺得自卑、痛苦,而為了減少這些痛苦,內心的防衛機制就會被啟動,經常為自己披上「無能」的外衣來逃避。
著名作家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戰役」提到:我一生的悲哀,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
這個「你」,就是三毛的父親。所以,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賞,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
注重非語言信息
傾聽還需要關注孩子的非語言信息,因為溝通並不僅是語言上的交流,有時非語言的行為,如臉部表情、眼神、手勢與音調也傳遞著孩子的信息。
只有注重非語言信息,才能正確了解孩子隱藏在語言背後的真實想法,從而及時做出正確的反應。欣賞的微笑、贊同的點頭、關注的目光,都能鼓勵孩子充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讓開放性傾聽的語言能夠更有效。
親子矛盾最容易造成「你輸我贏」的爭鬥心態,然而結果無論是「親贏子輸」還是「子贏親輸」,都是兩敗俱傷的結局。親子雙方的情感關係因而受到破壞,孩子今後的人生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不了解我
「父母不了解我」常是青少年的感受。但這句話聽在為孩子勞心勞力的父母耳中,卻是十分的委屈。在青少年與成人對話時,常急於糾正他們的行為,教導他們應該如何,以致於他們內心的想法未被聽見,卻聽見父母種種的期待與責備。而形成「父母眼中只有成績」的誤解。因此與青少年談話時,應該多給予肯定與支持,當他們感到被關心與了解就會更有自信,做出更好的決定,更有信心地迎向未來。
在關係中有溝通,在溝通時建立關係,留心雅各書的提醒,:「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一19),不要因他們行為沒有立即改變而否定他們,藉由陪伴與了解,貼近青少年的生命路徑,相信青少年是上帝最特別的設計,祂能造就不凡的下一代,也能陶塑每個與青少年同行的人。
爭強調皮的孩子
若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的心情是憤怒,那是因為家長認為自身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根據研究,這樣爭強調皮的孩子家裡也有個爭強好勝的爸爸,兩人越戰越勇,家長的教育會越來越失效。家長這時最好的對策應該是要置之不理,用尊重而非命令的態度,協商而非威脅的態度來和孩子溝通,是解除孩子武裝最有效的好方法。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是一個孩子感到不被重視,缺少愛的感覺;滿足孩子對愛的需求,很多問題要迎刃而解就會容易的多了。
不要惹兒女的氣
牧者談親子教育要領「不要惹兒女的氣」(全威 (NEWS@GOSPELHERALD.COM) 2009 三月 26日)
很多信徒在讀到以弗所書六章四節「不要惹兒女的氣」都百思不得其解,使徒保羅為何囑咐作父親的人「不要惹兒女的氣」呢?面對不少人的疑問,聖言資源中心會長賴若瀚牧師近日在機構網站撰文給予解答。他表示,這十分簡潔的一句話卻蘊涵保羅有關教養子女的深刻教導,值得所有身為人父的信徒學習。
賴牧師指出,一般來說,父親較容易會激怒孩子,讓孩子心裡受傷,內心充滿憤怒,以致「失了志氣」,導致子女失去人生的動力,缺乏學習的熱誠,好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提不起勁。雖然身為父親的不一定刻意傷害兒女,但在不為意的情況下,會陷入這種網羅裡而不自知。 對此,賴牧師總結出五項參考原則,幫助那些父親日後避免惹動兒女的怒氣、傷害他們,他同時表示這些原則亦適用於領袖對屬下或老闆對員工等關係上。
1、管教過嚴――訂下難以達到的標準
中國人的父親有時會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他們給子女訂出眾多要求,並且難度甚高。例如:要求孩子學校的成績每科都要優異;又或者強迫他們參加眾多的課外活動,將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沒有他們個人的時間等。對此,他提醒做父母的必須十分小心,「不要想藉著孩子的成就在自己臉面上貼金,用來補償過去沒有得到的榮耀與光彩。」
2、言而無信――答允了的事情沒有照做
賴牧師又指出作父親的會在有意或無意中答允孩子要為他做某些事,但最後都成了空頭支票,無法兌現。久而久之,孩子們會感到被欺騙,認為父母親缺乏誠信,根本沒有尊重他們,而心中產生不滿與怨恨。為此,他告誡父親「不要隨意答允兒女要做甚麼事。在答允之後,無論事情有多難,都要盡力履行。」
3、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
孩子最容易從父母的行為與榜樣中學習,因此賴牧師提醒作父親的「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換句話講,不能為孩子設定崇高的屬靈標準,自己卻隨意生活;更不要說這些標準是為孩子定的,成人可以不必遵從。否則這必定會惹動孩子的氣,可能他們敢怒而不敢言,但會在心中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
4、情緒失控――拿孩子作發洩的對象
賴牧師又指出另一種常見的問題――父親不能約束自己的情緒,將孩子拿來當作發洩的對象。比如,一些父親在外工作不如意,回到家中便不分青紅皂白就將怨氣全出在子女身上,有時大吼大叫,有時借機責打。他說,作父母的要管教孩子,必須在冷靜的情況下,才會產生果效。若在「懲罰」之時是氣沖沖的,或是存著私心,那是有破壞性而沒有建設性。
5、強加比較――用別的孩子與他們作比較
很多父母親會在有意或無意間將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例如用鄰居孩子的優異成績來「剌激」上進心;或將哥哥的乖巧行為來「責備」弟弟的不聽話等。這些比較雖然用意是激發好行為,但經常會弄巧成拙,「因為,這樣的比較並不公平」。賴牧師解釋道,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獨特的地方,若要他們改正某些地方,可以正面指出問題,但要避免比較。 雖然賴牧師提出不少「避免惹怒兒女」的注意事項,但他亦澄清「這不等如說不理不管,任由孩子胡作非為;又或者隨便縱容,他們要什麼就給甚麼。我們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最後,賴牧師送給父親們一句話――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一二七3),「兒女不是物品,不能隨意對待或予以棄置。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應該受到尊重與保護。」
培養尊重與同理心
參考從我到我們的世代一書,是與子女共同培養尊重與同理心的五個方式。
1. 討論感覺。
每天問孩子有甚麼特別感受,也告訴他們你的感覺,藉此教他們了解會經歷高興、滿足、痛苦、挫折、生氣、得意、驚喜及活力等情緒。
2. 適度規範。
讓孩子知道不好的行為背後會有哪些情緒成本,藉此幫助孩子了解他們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別人。甚至,也可以用合理的獎懲,而不是用 父母的威權來讓孩子知道,有權力的人必須以公平與尊重對待弱勢的人。
3. 讚美孩子的良好行為。
當孩子做了好事,就指出來,讚美他。你可以說「我看到妳幫助妹妹,你真是一個好人。」這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很好,也幫助他們把這項特質發展成主要個性。
4. 善用行為楷模。
孩子天生崇拜英雄,所以藉著讚美英雄來強化孩子的這種天性,孩子會效法、學習別人好的行為,內化那些積極正面的價值與道德感。以身作則。孩子常會把父母幫做偶像,且深受父母行為的影響。這表示,如果父母仁慈、無私、有同情心、有愛心,孩子也一樣。
5. 提供道德指南。
教導孩子明辨是非且做正確的選擇,這樣的討論攸關孩子倫理與道德觀的養成,且會鼓勵他們將規範內化,導引他們未來的行為。
這些作法可以融入你最習慣的作息中,例如你有寫日記,將此五點每日有做到的加入日記中。若你有小孩 有行為的規範,就融入大家的協議中,如此一來,不會因為新的學習,而忘了已有且美好的舊有習慣!
跟兒女說話的十誡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廿五11)我們常跟兒女說什麼?以下是父母常用語,若我們能小心說話,就不會輕易地傷了青少年兒女的心,造成溝通的困難與問題。
父母常用語→你就是不懂事/親子溝通的誡命→不要看他為小朋友;不要說他幼稚
父母常用語→我不是告訴過你嗎;你每次都這樣 / 親子溝通的誡命→不要懷疑;不要不信任;不要囉嗦
父母常用語→你的哥哥就不會這樣 / 親子溝通的誡命→不要比較
父母常用語→你現在比我們還要幸福&想當年,老爸如何/親子溝通的誡命→不要說以前;不要和父母的過去比較
父母常用語→趕快去讀書/親子溝通的誡命→不要只有功課;不要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
父母常用語→我就知道你根本做不到/如果你真的做到,天就塌下來/親子溝通的誡命→不要否定他
父母常用語→你讓我覺得很丟臉/親子溝通的誡命→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
父母常用語→我努力賺錢給你讀書補習,你還這樣!/親子溝通的誡命→不要給他罪惡感
父母常用語→你再這樣,就給我……/親子溝通的誡命→不要衝動
父母常用語→你只要這次努力,我就給你……/親子溝通的誡命→不要利益輸送
問題與討論
1.我們的親子關係指數如何(在1-10分之間)?為什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增進我們的親子關係?
2.我們常向青少年/兒女說什麼話?表示我們關心他們什麼?在關心他們時,是否讓他們感受到愛,還是令他們覺得我們另有意圖?
歡迎回答任一問題,或多選題,字數及截稿日不限,歡迎回信給小鴿子~
小鴿子的信箱:juliahomeark995@gmail.com
期待您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