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在教我孩子什麼

作者/葛羅絲曼

《你們在教我孩子什麼?》是一本有醫學根據的性教育書籍。作者葛蘿絲曼(Miriam Grossman, M. D.)是一位美籍基督徒精神科醫生,在美國12年的大學教育任職中,看見許多學生因為課本 中對於性教育的偏差教導,對性行為產生錯誤的觀念,因此決定從「身心健康」的觀點撰寫此書,指出現今性別教育所忽略的事實。

以下全文摘錄自書中,整理我們所以為的資訊其實常常是錯誤的,附上正確的資訊對照。
#擁抱(認真的抱20秒以上)並不會產生什麼個人影響:
※擁抱時,催產素會在腦中發揮作用,催產素又稱為”擁抱荷爾蒙”(The Cuddle Hormone),這有助於生產分娩及哺乳,親密關係會提升女性的催產素濃度,心情會在短時間內感到興奮,例如愉悅的觸摸手指、臉頰、嘴唇、乳頭、和生殖器官都會帶來這樣的現象。

※腦神經醫學專家布哲婷給女孩的忠告是:別讓男孩子認真的擁抱你持續20秒以上,除非你打算信賴他。

#人的敏感度是個別差異,跟性別差異無關:兒童時期,男孩與女孩的敏感度是相似的,但是到了青春期,女孩的身體被精密的調整過,親密和觸摸對她具有重大意義,這樣的差異會持續到年老。

# 只有糊塗狂熱的女孩才會因為信任錯誤的人而遭受損失:
催產素會激發腦中的獎勵中心,並且增強依附關係,同時讓女性大腦的其他部位也都放慢速度,撤銷傳達負面判斷、警戒、以及恐懼的能力。影響到女性評估男性的意圖和可靠程度的能力。

簡言之,只要一段時間愉悅的觸摸,或眼神的凝視,依附功能就會被激起,思辨能力會被關閉,這個現象是可以在腦部斷層掃描中證實的。

金賽的信念是,親密行為可以跟依附關係分開,他也否認男女的差異是天生固有的。社會賦予特定機構責任,必須提供「完整的」性教育,他們有義務用神經生物學和生殖生理學所提供的洞見,作為性教育的根基,如果為了推廣特定社會議題而否認自然的力量,就是犯下既不道德又危險的大錯了。

荷爾蒙與費洛蒙不同 

Pheromone & Hormone來瞧瞧它們的差異!

費洛蒙的傳遞是透過空氣或水,傳達給同類中的另一個生物體,可以在青蛙、大象、飛蛾、或室友間傳遞。費洛蒙是外在傳遞訊息的激素。

由同一種類的個別生物所生產,而被另一同種類的生物個體接收到的化學物質,會引發特定的反應或行為。許多動物的鼻子裡有個輔助器官,可以記錄這些化學物質。

荷爾蒙(如:睪固酮、催產素)則是在體內由血液攜帶,在器官之間傳遞,例如由胃傳遞飽足的訊息給腦,腦傳遞生長訊息給骨頭,皮膚試驗導致毛髮生長或是長粉刺。荷爾蒙是內在傳遞訊息的激素。

催產素-Oxytocin

由大腦腦下垂體分泌,下視丘室旁核細胞所分泌的激素,進入血液中,是一種環狀的多肽類激素來影響女性的母性行為:

*使母親安穩,降低血壓

*促進母性的依附和行為

*提高母性的警戒心,以防外敵入侵。

*增加母親食慾,促進消化,使母體有效儲存養分

*透過泌乳激素(Prolactin)製造與釋出母乳

*使子宮收縮

其他行為

*降低恐懼感*

*增強社交直覺

*有助於療癒及生長

*在腦部功能影像學的研究顯示:墮入愛河的男女,腦部對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作出反應的區域最活躍,這兩種荷爾蒙有助維持和建立關係。此可能解釋了為何情侶行為任性,並在閃電結婚後很快後悔。

因為愛情會加速腦部『獎賞系統』特定區域的反應,並減慢作出負面和判斷系統的活動和運作。而研究顯示當『獎賞系統』活動之時若想及某人,腦部會停止負責批判性、社會評價和作出負面情緒的網絡的活動,這進一步解釋了愛情的魔力──情人眼裡出西施 愛情真的讓人昏了頭!!

圖片引用自:基礎人體生理學 第八章 Stuart Ira Fox著,曾淑芬譯,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網址

身體知識教什麼? 

【誤】性是一件與身體愉悅有關的事
【正】
※對於性,孩子們應該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的生理構造天生就是為了親密、持久的依附關係而設計的。P.85

※身體很敏感,當我們擁抱一個人,或是與她發生親密行為,身體會向我們的大腦傳達無聲的訊息—我現在跟一個特別的人在一起,我可以放鬆與信賴這個人,可以愛他或她。P.86


【誤】 年輕人探索性慾,是個自然發生的過程。 
【正】
要求孩子延後探索性慾,因為生物學的研究證明,青少年的身體還沒有預備好。
※應該鼓勵青少年延後發生性行為的時間,至少等到高中畢業以後。鼓勵等待—理想上是等到進入單一配偶的婚姻之中。P.90

青少年通常會誤解成人的想法和感受,要弄清楚你的孩子真的了解家長的價值觀和期許,這些會衝擊他的行為,孩子可能會抗拒,但研究顯示,家長的高度期望與延後性行為之間是有關聯的,一份青少女研究顯示,母親對性的看法越開放,子女可能越早開始性行為,此外,女孩與父親不住在同一家庭的時間越長,越可能發生早其性行為及未成年懷孕。


【誤】  開始性行為的決定,應該由青少年在檢驗過自己準備好沒有之後,自己做決定,成人必須提供資訊,不然他可能會到他處去尋找幫助。而最終決定何時是最適當時機的,該由孩子自己決定。
【正】
※醫學博士溫柏格:一般青少年的大腦離成熟還早,也尚未具備成年之後完全的運作能力,因此,青少年大腦的生理結構,與心智障礙的成年人有類似的表現。P.112

※在青少年時期,大腦中負責思維、判斷、抑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區是最晚發展成熟,不能完全發揮功能的,在此情況下,青少年做決策時,大腦負責情緒感受的杏仁核會發揮較多功用,導致無法做出最佳的抉擇。P.113-114
※哈佛神經心理學家游格倫-多德解釋:青少年在處理情緒時比較傾向以 ”直覺本能” 反應,成年人的大腦使用前額葉來推理,或直覺反應,而青少年的大腦 才剛開始 發展這項能力。P.115


青少年不是缺乏資訊,而是缺乏判斷力,史坦柏醫師一再重申:我們有具體的證據說明,儘管知道也理解所冒的風險,青少年還是會涉及危險活動。P.116

 即使他們的身體上看起來發展成熟,也學習困難的科目,但他的大腦仍在建構中,不到油漆全乾,支撐穩固的時候,他的判斷力還不夠穩。「激動」時,他可能依靠「感覺」,而不是思維來反應,好好了解他們的行動,提供他支持和架構,他可以從你的規矩和監督獲益,只要你出於關心而不是懷疑。

青少年的大腦迴路還沒有發展完全,不會因為提供所有資訊,或教導一切技巧,而成為一個為性負責任的青少年,只有”時間”可以幫得上忙。P.119 

研究青少年大腦的專家們,竭力鼓吹與性教育運動者的主張完全相反的行動路線,甚至認為家長應該「跟在旁邊,扮演類似發展完全的大腦前額葉的角色」,直到他們自己的執行能力可以完全發揮作用為止,作他們的「社會鷹架、安全網」當我們對他們說「只有你自己知道」,其實是害了他們,否則他們若像沒有任何防護與支撐的建築物般搖搖欲墜,至終倒塌,我們又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

女孩除了前葉皮質區,還有一個尚未發展完全的結構—子宮頸,青少女不只是子宮頸脆弱易受傷害的區域比較大,辨識以及處理危險入侵者,防護和警備HPV和披衣菌的的能力也較薄弱。P.121


※  青少年不是迷你版的成年人,不要把青少年留下獨自面對困難的處境,去跟同儕一起尋找解決方法。關於性,必須告訴他們;你當然會感興趣,你的衝動是自然而健康的,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只要一次錯誤的決定,就能影響你一生之久。

※延後性行為不只是為了情感和道德因素,更有醫學上的考量,女孩從青春期開始跨越成年初期時,他的轉化區會縮小,子宮頸較大的部分會被比較堅實的表面所覆蓋。P.123 

據台北榮民總醫院 婦產部 王鵬惠 主治醫師表示:年紀小於25歲之女性,約高達百分之65有子宮頸外翻。這造成覆蓋扁平上皮及柱狀上皮的交界處(扁平柱狀),陰道酸性分泌物、細菌及物理生理性的磨擦均會造成新扁平上皮長成。這些原本外翻的柱狀上皮會漸漸地被新生長成的扁平上皮取代,此過渡期,往往需耗時許多年,且可能持續著。醫學上,特別稱此過渡期的區域為轉化區。隨著時間,它才會被一些不成熟及部份扁平上皮取代。

所以非常年輕的女性,有過早性經驗年齡、多產次及多位男性性伴侶,常常造成此交界處的細胞,反覆的修補以及受傷。一旦加上人類乳突瘤病毒(HPV)的侵襲造成腫瘤抑制蛋白質的失能,其轉變為惡性子宮頸疾病的機會,也就會顯著的增加。

學著存疑 

【錯誤資訊】 "性別認同混淆”既正常又健康,並且個人偏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正確資訊】
※性別認同越早,情緒發展越穩定。
※青少年時期的發展任務,是堅定且整合的自我認同。
※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容忍某些含混不清的狀態,但是早晚會達成一貫而持久的自我意識,這會帶給年輕人滿足感,並且準備要承擔起成年時期的任務,困惑和自我懷疑必然會對人造成某種程度的憂慮苦惱,如果自我的混淆很深,或是拖延許久,就可能會有嚴重的憂鬱症狀。P.191-192
※應該要協助青少年找到穩固、恆常的自我認識,這樣青少年才能不疑不惑,確認自己是誰,而邁向成年期的各種挑戰。P.220


【錯誤資訊】
◎或許我喜歡男生也喜歡女生,試試看再說,探索代表的事成長而不是危機。
◎困惑很自然,性探索實驗是很健康的。
【正確資訊】
※ 開放的心胸不能作為自我認同發展的目標,長期對自我認同不確定,不可能是健康的事。P.193
青少年自我認同的過程原本就不容易,任何引導青少年的工作是要支持他們渡過這段不安全的時間,並且警告他們要反對探索。P.198

儘管美國有詳盡的性教育已經實施數十年,也花費數以兆計的經費投入在安全性行為計畫、免費保險套、檢驗測試等等,13-24歲的同性戀與雙性戀女性罹患HIV的發生率還是持續升高,因為他們鼓勵去嘗試與探索,而非告訴孩子關於高風險行為與傳染病的真面目,對每一個青少年來說,延後性行為都同樣明智,這格外格外重要!


【錯誤資訊】 HIV不會由肛交傳染
【正確資訊】
※肛交可能導致直腸中的組織撕裂出血,使致病的微生物更容易傳染到性伴侶身上。
※陰道內壁本身的功能就是防止感染(陰道內酸鹼值低,HIV病毒活躍不起來;分泌的黏液含有對抗HIV的蛋白質,子宮頸內的格蘭罕細胞可以消滅病毒,子宮內壁的厚度夠,拉長了病毒要闖入時所需跨越的距離)。
※直腸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其內壁主要的功能就是吸收,這裡的PH值高,直腸壁的細胞只有一層,直腸的M細胞會把HIV直接運送給淋巴球細胞,讓HIV病毒輕鬆進入身體。p.149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表示,在HIV藉由性行為中,最高的傳染機率,是肛門的接觸傳染,所冒的風險至少是二十倍以上。P.133,137


【錯誤資訊】 不論是陰道性交,肛交或是口交,保險套對於預防懷孕與性傳染病都有效。
【正確資訊】 肛交的過程中,保險套破裂的機率比其他種類的性交模式來得更高。P.138 

 

生物學的真相被壓抑,因為與性解放的意識形態牴觸,在關乎 「健康」與「性自由」議題對抗時,往往是性自由(主)得勝,像「保護你自己」這樣的課程以及探討「同性戀恐懼症」的問題,取代了直接跟孩子們對談,並且教導他們嚴肅的科學事實,以為只要孩子用了保險套就能得到保護,那麼再過25年,我們還是會懷疑為什麼愛滋病仍舊很猖獗。

你們在教我孩子什麼? 

 女孩和男孩不一樣 (Leonard Sax, 2006)


 

 


家長能做什麼? 

要珍惜孩子的天真純樸,使他遠離他沒有能耐掌控的事,也讓孩子知道你高度期許他們堅守原則,溫柔地表達你的堅持,也讓他們感受到你樂意做他們的後盾,這樣你才算是「可靠的父母」。你與孩子談話時,要以愛和常識為基礎。 

【錯誤資訊】男女的生理差異只有在被比基尼泳裝遮蓋的生理特徵,除此之外的部份都完全一樣。
【正確資訊】
※女性的第二條X染色體,為她創造出女性特質,此特質包括感受較為敏銳,因此比較脆弱容易受傷害。P.68
※女性的腦部是浸潤在雌激素、黃體激素和催產素的混合液中,在無聲無息而覺察不到的狀況下,身體會以各種方式回應與她發生性關係的對象,產生一種註記和回應對方的氣味和碰觸的行為。


【錯誤資訊】 只要有安全措施(保險套和避孕藥),就不用擔心和任何人發生性行為。
【正確資訊】
※男性的腋下會產生某種費洛蒙,這是負責傳遞外在訊息的一種激素。研究指出,吸入男性費洛蒙的女性會有兩種反應:1.與生殖相關的荷爾蒙會產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排卵。2.緊張的程度會降低。注意力提高、判斷力下降及感覺幸福。
※所以即使有安全措施,和男孩共度夜晚的女孩,可能以想不到的方式對她產生影響。


【錯誤資訊】 性教育包括了避孕、墮胎、性傳染病、性幻想、自慰、性別角色刻版印象、愛滋病、性與媒體等,這樣就是完整的性教育。
【正確資訊】 性教育需要有正確的醫學資訊,男性腦和女性腦部之間差異性的研究資料,是目前在完整的性教育中所缺乏的部份。


這些科學事實不是「某種」價值觀,也不是「某種」典範,而是透過顯微鏡看到的事實,孩子沒有聽過這些資訊,因為這挑戰目前已經定型的意識型態,並且證實確認了傳統的價值觀與教導,那些我們所信賴的人,用我們的金錢,故意排除這類科學研究成果,這根本就是欺瞞的行為!

性是什麼? 

【錯誤資訊】 人的敏感度是個別差異,跟性別差異無關。
【正確資訊】 兒童時期,男孩與女孩的敏感度是相似的,但是到了青春期,女孩的身體被精密的調整過,親密和觸摸對她具有重大意義,這樣的差異會持續到年老。


【錯誤資訊】 只有糊塗狂熱的女孩才會因為信任錯誤的人而遭受損失。
【正確資訊】催產素會激發腦中的獎勵中心,並且增強依附關係,同時讓女性大腦的其他部位也都放慢速度,撤銷傳達負面判斷、警戒、以及恐懼的能力。影響到女性評估男性的意圖和可靠程度的能力。簡言之,只要一段時間愉悅的觸摸,或眼神的凝視,依附功能就會被激起,思辨能力會被關閉,這個現象是可以在腦部斷層掃描中證實的。


【錯誤資訊】 性是一件與身體愉悅有關的事
【正確資訊】
※對於性,孩子們應該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的生理構造天生就是為了親密、持久的依附關係而設計的。P.85

※身體很敏感,當我們擁抱一個人,或是與她發生親密行為,身體會向我們的大腦傳達無聲的訊息—我現在跟一個特別的人在一起,我可以放鬆與信賴這個人,可以愛他或她。P.86

從幼稚園到高中三年級,我們的孩子學到,男性特質或女性特質都是文化強加於人的概念,如果認同這些概念,可能會毀掉整個人生! 而這是現在所謂「完整」的性教育的內容,這些成為另一套的「教條灌輸」,而基礎生物學的內容被大大忽略。 

一位醫師的誓言

【錯誤資訊】 保險套對於預防懷孕與性傳染病的防護率可達百分之九十八,包括愛滋病毒(HIV)在內。
【正確資訊】

※很少人做到”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一般人多半是”典型用法”,成年人的典型用法使預防懷孕的機率下降到百分之八十五,再估計青少年的保險套典型用法,對預防懷孕的成功率會比成年人更低的多。P.130
※性交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防止HIV傳染的最佳防護率約達80%。P.130
※在一個對象以有性行為活動的非裔美國青少女的研究顯示,儘管百分之百使用保險套,在28個月內還是有五分之一的人感染了披衣菌、淋病或是滴蟲。P.131
※保險套對於預防HPV的傳染,幾乎沒有效果。P.132


【錯誤資訊】 女人和男人都可以享受給予或接受肛交,且都能從肛交中得到性高潮,任何性向和年齡的人都可以享受肛交,沒有人該批判。
【正確資訊】 
※排泄物裡面充滿危險的微生物和病原體(沙門氏桿菌、志賀式桿菌、阿米巴原蟲、ABV型肝炎病毒等)都會透過肛交或是口部與肛門的接觸而傳染。
※肛門是個出口不是入口,肛門的內壁厚度很薄,很常有微小的組織撕裂傷,HIV很容易進入血液裡面,且肛門口有很緊繃的括約肌,不讓外物進入,是其用意之一。
※肛交太危險,千萬不能做! P.138

繼續讀下去之前,必須加強一下關於HPV的知識。

  •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

  • HPV是最常發生在子宮頸的性傳染病。在美國,每年約有620萬人受到HPV 感染。有性生活的男女中,有半數在其一生中會染上生殖道HPV 。

  • 生殖道HPV感染有什麼症狀?
    在大部分情況下,HPV感染並無任何症狀,除非屬於可引致生殖器疣的類型,則另作別論。在與患有HPV的伴侶進行性行為後,可能會在數星期內、數月或數年後才會出現生殖器泡疹。大部分人無法得知是否患染上HPV。

  • HPV會引發子宮頸癌和披衣菌(會導致慢性骨盆腔炎、子宮外孕、流產以及不孕)

  • 生殖道HPV病毒與子宮頸癌之間有否關聯?
    差不多全部子宮頸癌均與HPV有關。在世界各地的子宮頸癌個案中,約有70-80%是因 HPV 16 或 HPV 18所致。這亦是現用疫苗所針對的HPV類型。

  • 男性染上 HPV 病毒又怎樣?
    男士感染HPV與女士感染HPV一樣普遍,大部分在陰道性交、肛交及口交期間通過生殖器接觸傳染。幸而HPV極少引起男士嚴重健康問題,但HDV亦可能引致較少見的男性陰莖癌及肛門癌。一般而言,生殖器泡疹是男士由HPV引起的最顯著問題。

  • 如果 HPV 感染自行痊癒,會否再次感染?
    雖然大部份HPV測試報告呈陽性的人會在6至12個月後轉為呈陰性,但仍有可能再次染上HPV感染。同樣,測試亦無法確定免疫系統是否已完全消滅全部HPV ,還是HPV只被壓抑至無法檢測到的極低水平。若子宮頸有些少細胞仍有HPV 存在,在免疫系統轉弱時,這些病毒可能會再次活躍起來。

  • HPV有治癒方法嗎?
    HPV並無任何治療方法,但大部分人士的免疫系統可壓抑或清除HPV。若HPV感染持續不退,通常會針對所引致的健康問題進行治療,如生殖器泡疹、子宮頸細胞癌前病變及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及肛門癌等。

  • 怎麼會被感染HPV?
    HPV絕大多數皆經由性接觸傳染,包括陰道性交、口交、肛交、甚至單純生殖器互相磨擦,而未插入陰道,也可能感染HPV,因此偶爾也可以見到處女因有「性接觸」而無「性交」但照樣被傳染菜花或其他HPV感染造成的問題。 

粉飾災疫 

時下的性教育的立基點認為,只要有性行為就幾乎不可能避免感染性病,假設只要一件事很常見,那就很正常,但這卻忽略很多情緒的後遺症,對很多青少年來說診斷出性病是一個破壞性的事件,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假裝這種毀滅性事件是一點都不能避免的,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們的優先考量不是預防疾病,而是推廣特定的世界觀--「性不是需要抑制的慾望」,並且他們召聚孩童推動社會的改變。 

【錯誤資訊】 生殖器官的感染常常發生,唯一的避免方式就是永遠拒絕性行為。
【正確資訊】 兩個沒有感染過性病的人,如果只和彼此發生性關係,絕對不會感染性病。P.161


【錯誤資訊】 性傳染病對於有性行為的人來說,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只要做到降低風險就夠了,使用保險套,做檢查,誠實面對性伴侶們是正確的做法。
【正確資訊】
※ 醫學上明確的事實是,所有性傳染病和隨之到來的苦惱,都是百分之百可以避免的,只要一個人延遲發生初次性行為的年紀,找到另外一個也願意等待的人,然後對彼此忠貞,就永遠不用擔心感染性病。P.162
※ 事實上保險套對HPV的防護是零作用,生殖器疱疹和梅毒病毒可以在生殖器周圍的皮膚上存活,而這正是保險套沒有覆蓋到的區域。


【錯誤資訊】 被傳染性病只要再治療就好,情緒上不用受太大影響。
【正確資訊】 
※得到性傳染病時,除了在私處發現發炎和泡疹的折磨外,被診斷出在生殖器病毒感染,那是一種情感的創傷,情緒上的打擊才是艱難的部分。
※別低估一個人被診斷出來生殖器泡疹所受到的心理衝擊,這遠超過帶給身體的衝擊,他會需要各方面的關切輔導。P.166


我們不得不承認目標艱鉅,但同時給孩子一個值得向上力爭的理想,告訴他們,成年以後才適合有性經驗,努力保持一生一個伴侶,越趨近於一越好。告訴他們「探索」之後跟著來的可能是「懊悔」,只是或早或晚而已,「等待」,卻是百益而無一害。


【錯誤資訊】 性交才會感染性病,可以進行無風險的安全性遊戲,體外性交,互相手淫,是安全的性交替代選項。
【正確資訊】 即使沒有性交,病毒有時也會傳遞。26%有性經驗的男性有感染過HPV的跡象,生殖器官和指甲裡面都找得到HPV的DNA,這提高了HPV從指甲到生殖器接觸傳染的可能性。(體外性交、相互手淫都有可能傳染)


【錯誤資訊】 口交為安全且正常的活動。
【正確資訊】 一生中如果有超過五個以上的口交性伴侶,會使他們得口腔癌的風險增加到驚人的兩倍半。HPV引起的喉癌與多重性伴侶口交有關,千萬別隨便口交!p.170-171


【錯誤資訊】在感染HPV之前先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嘉嘉”,便可以得到很大的防護力。
【正確資訊】疫苗給了女孩錯誤的安全感!以為打了疫苗後,進行任何性行為都是安全的,不會感染性病。事實上:
1. 這支疫苗並不能預防所有HPV病毒,其主要目標是預防將近19種高風險HPV其中的2種,以及低風險中的2種。也就是還有其他至少二十七種高低風險的HPV沒有被預防。
2. 許多的關鍵問題並沒有被處理,例如我們並不知道這支疫苗的防護作用可以持續多久,疫苗會不會影響女孩抵抗HPV的天然免疫力,疫苗對未成年青少女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疫苗若成功防護一至四種目標病毒株,是否會影響其他病毒株的常見性,這些都是我們不能完全依賴疫苗預防性病的重要問題。
3. 對一個女孩子來說,最有效的預防子宮頸癌方法就是做出聰明的抉擇,並且延遲開始性行為的時間。P.169-170   


【錯誤資訊】 如果每年定期檢查,披衣菌感染可以被檢測出來,且使用抗生素就可以被治癒,沒什麼大不了。
【正確資訊】
※ 即使每年檢測,也用抗生素治療,披衣菌仍可以躲過檢測,陰性的檢測結果不一定保證沒有感染。
※ 披衣菌攻擊的目標是輸卵管,治療不一定能清除所有的感染,且有可能反覆發作和復發,感染披衣菌的婦女也比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
※ 披衣菌很危險,因為它可以在沒有任何症狀跡象的情況下造成嚴重的傷害,一直到想懷孕卻無法懷孕時才發現。因為這時的輸卵管已經因為疤痕而變窄,甚至是完全阻塞了,輸卵管直徑只有約一公釐左右,若一旦感染披衣菌,就會在輸卵管上造成疤痕,使輸卵管阻塞,造成不孕或是子宮外孕。P.174
※ 除非出現症狀,男性不會做披衣菌的篩檢,結果有一大堆感染的男性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傳遞感染。P,175

 

【錯誤資訊】 不孕與年輕時便開始性交無關 。
【正確資訊】 
披衣菌感染的高風險因子包括:
1.很年輕就開始性交,有過很多性伴侶。
2.可能用口交的方式避孕。
3.很年輕時就開始性行為很危險,因為子宮頸還未發育成熟,轉化區的範圍比較大,其中包含的細胞比較容易被感染。  


【錯誤資訊】 避孕不會造成不孕。
【正確資訊】
※ 口服避孕藥可能會因為擴大轉化區而助長了感染的機率。P.176
※ 用口交的方式避孕容易感染披衣菌。  


【錯誤資訊】 恐嚇戰術在健康教育的領域沒有什麼地位可言。
【正確資訊】 教育專家一直都在用恐嚇戰術影響大眾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沒有人抗議,大家都贊成!只要能讓孩子們不抽菸、喝酒、超速駕駛,無論是什麼手法,我們都會說,目的使此手段合法化。但是在性教育方面,這麼多事實卻被當作基於恐懼而略過不談?!P.180    


再次重申,你的孩子的性教育必須要立基在生物學的事實上,這些都是根據嚴謹科學研究的立論,無庸置疑,一點都不是為了辯論而捏造的,忽略這些生物學事實,不只會使引起疾病和情緒困擾的機率陡升,年輕人更因此難以欣賞或體驗真實親密關係的深度與力量。他們可能了解性行為的實務與細節,卻沒有掌握全局,性就像火焰一樣,火能提供維繫的能量,也能毀滅一切,完全要看周遭環境是什麼,也因此不會去玩火! 


【錯誤資訊】 青少年需要知道如何避孕,因為是與他們現在生活切身相關的事。而組織家庭是之後的事情,為什麼現在就要教他們養育寶寶的事?
【正確資訊】
※ 性教育要能夠包含關於不孕,婚姻生活和建立家庭的一些基本事實,而不只是教導如何避孕,和如何中止懷孕。P.181
※ 絕大多數的女孩都想要當媽媽,他們應該要知道在自己一生當中,何時較容易懷孕,生出健康的寶寶。


性不僅是娛樂活動,性是健康又令人讚嘆的,但就像所有的慾望一樣,只有加以節制才真能夠深深享受,你的孩子需要了解,在好多領域中,紀律扮演了極關鍵的角色,運動、控制飲食、不碰菸毒品及酒精。好好跟他說,性是另一個需要約束的領域,極重要的一個,有紀律才有美,才有享受可言!

   

【錯誤資訊】 "性別認同混淆”既正常又健康,並且個人偏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正確資訊】
※ 性別認同越早,情緒發展越穩定。
※ 青少年時期的發展任務,是堅定且整合的自我認同。
※ 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容忍某些含混不清的狀態,但是早晚會達成一貫而持久的自我意識,這會帶給年輕人滿足感,並且準備要承擔起成年時期的任務,困惑和自我懷疑必然會對人造成某種程度的憂慮苦惱,如果自我的混淆很深,或是拖延許久,就可能會有嚴重的憂鬱症狀。P.191-192
應該要協助青少年找到穩固、恆常的自我認識,這樣青少年才能不疑不惑,確認自己是誰,而邁向成年期的各種挑戰。P.220


自我認同:對自我的認知與了解,這樣的意識使自我有某種同一性與延續性。
這也是一種對「我是誰」持續的認定,假如性傾向是我們自己是誰的基本要件,是「根本的人性特質」,是我們「內在深處的自我」(所謂性教育專家都是這麼教導的),那麼長期對自我認同不確定,不可能會是健康的事。
自我認同危機:人在邁入成年期之前,渴求更清晰的自我意識,但一時未能尋得,容易陷入困擾,此種狀態稱為自我認同危機(人生其他階段,也可能發生此種危機,但青少年期最普遍)。

要盡力了解學校教導孩子哪些東西,這任務讓人怯步 ,但是你做得到。設法分辨性教育和預防HIV/AIDS之間的差異是什麼,學校是要教這或教那,可能需要你的同意。要求查看課程教材,課綱從哪來?由誰授課?會不會發小冊子、保險套、或推薦網站名單?在孩子看到之前,你得先瞧瞧。

留意那些性傾向或是性別相關的資料,這些材料在許多地方帶來困惑,向性教育權威人士求助的年輕人可能會變得更狼狽,而不能釋懷。他們可能緊抓住一些錯的想法,而家長卻辯駁不了。提醒青少年,延後性行為至關重要,非要努力搏鬥不可。你做這些事要思慮周密,高度忍耐又深深地同理孩子。

 

【錯誤資訊】 唯一可以知道自己性傾向的辦法,就是實際去體驗,然後審慎反省經驗的結果,帶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再決定。
【正確資訊】
 ※ 對女孩子來說,之所以會意識到同性吸引力,通常是自我質疑之後的後果,女孩子不是因為先感覺到自己受朋友吸引,進而質疑自己的性傾向,而是因為先質疑自己的性傾向,才感受到朋友的吸引。P.216
 ※ 所有的男女都會經過一段時期,認為異性很”噁心”,而在這段前青春期的期間及之後,很多女孩都會有一些特別親密的同性友誼,女同性戀的起點通常就來自於這些自在舒適的女性情誼。P.218
 ※ 絕大部分的人都渴望能建立穩定且彼此委身的關係,但是青少年和青少女可能會因為嘗試或體驗同性間的親密行為,影響他的性別認同轉移,持續幾年。所以不要輕易做親密關係的嘗試,不論同性或異性間。P.219
 ※ 性行為不必然有助於弄清事情,且同性戀行為比異性戀行為風險更高,盡可能延後性活動是最明智的上上策!!P.219


我們一向都知道(但卻在這世界的瘋狂中失落了),當性牽涉到挑逗慾望和吸引力時,是很危險的。過度誇大性在我們生命中所佔的位置時,是具有破壞力的。然而如果是跟對的人在對的時候發生,性卻是超然又肯定生命的。這些是孩子真正有權聽到的真理,我們也有義務傳達!!! 


【錯誤資訊】或許我喜歡男生也喜歡女生,試試看再說,探索代表的事成長而不是危機。困惑很自然,性探索實驗是很健康的。
【正確資訊】
※ 開放的心胸不能作為自我認同發展的目標,長期對自我認同不確定,不可能是健康的事。P.193
※ 青少年自我認同的過程原本就不容易,任何引導青少年的工作是要支持他們渡過這段不安全的時間,並且警告他們要反對探索。P.198    


【錯誤資訊】 同性戀有比較高的機率感染HIV,但應該是性經驗豐富的成熟男女才更容易感染
【正確資訊】
 ※ 在美國感染愛滋病的新患者中,其中有高達百分之五十的年齡是在25歲以下,而且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的青少年,在新的感染者當中佔了相當高的比例。
※ 13-24歲之間的同性戀與雙性戀女性,罹患HIV的發生率還是持續升高。P.208
※ 女性如果不是絕對的異性戀者,就比較可能會與男同性戀者或是男性的雙性戀者發生無防護性行為,這些男性都是感染的高危險群,不只是HIV,還有HPV、生殖器泡疹、梅毒和淋病。P.210   


【錯誤資訊】 自認是同志和雙性戀的人,根據報告也有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抑鬱、濫用毒品、自殺傾向的比例都比較高,這是因為異性戀霸權的社會造成他們痛苦。
【正確資訊】 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給異性戀主義者的社會,荷蘭是全世界對性最開放的國家,荷蘭的同志、雙性戀的心理困擾同樣多過異性戀者P.210
※ 荷蘭同志人口中有不成比例的高感染率。   


【錯誤資訊】 女性的性傾向變動是自然的
【正確資訊】 猶他大學心理學與性別研究副教授:戴愛夢,追蹤將近一百名女同志、雙性戀和性傾向不明的女性達十年之久,發現:
1.女性早期受到女孩吸引,並未成功預測之後人生的女同性戀傾向。
2.她們的性別認同特徵是變動的,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在這項研究期間至少改變過一次性別認同,有三分之一的人改變過兩到三次。最常見的改變是朝向異性行為轉移的變化。P.215
3.參與戴愛夢研究計劃的女性,在起初自我認同為女同志的,有百分之六十在其後的十年期間中與男性發生性行為。P.215
4.此研究證明女性性傾向的變動,不只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可以觸發的,明顯增強的身體親近與接觸,可能是一項促進性別認同變動的因素。P.216   


【錯誤資訊】 性是完整的自我,性是不該被壓抑的慾望,你的性慾一直在運作。
【正確資訊】 雖然有些人選擇以慾望來定義自己,但也有人在奮力抵抗那些慾望時,發現了自己是誰。P.228     


【錯誤資訊】 性傾向可以改變,但是無法被改變。 
【正確資訊】
 ※ 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醫學博士史匹茲,曾經研究過兩百位男女,發現接受性傾向修正治療的人,絕大多數都回報有顯著的改善。P.221
※ 在美國的機構:美國同志青年(Young Gay America),由麥克葛萊茲與男友在2001年創立,然而葛萊茲從2007年開始,確認不再是一位同志。P.227    


【錯誤資訊】 一個受同性吸引的人,只有一種選擇就是接受同性的吸引。
【正確資訊】  一個受同性吸引的人,他有權知道他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接受同性吸引,一個是抗拒同性吸引,他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路。P.224


【錯誤資訊】 專家要告訴青少年,受同性吸引的人,要改變性傾向是不可能的。
【正確資訊】
※ 事實是,受同性吸引可能只是暫時現象,要明智的選擇延後發生性行為!
※ 高中時期就自我標榜為同志的男孩,使用毒品與酒精的機率也比較高,感染性傳染病及HIV的機率也比較高。P.228


同志的世界觀基礎是建立在拒絕道德規範及掙扎之上,目標是接納多元的性表達,來取代抗拒,繼承了金賽的性學模式,又經歷了數十年的性表達擴張聖戰,現在怎麼可能承認對某部份人來說性傾向是可改變,並且對他們是好的呢?

   

【錯誤資訊】 性別刻板印象是沒有根據,而且具有破壞性的,讓人無法真正做自己。
【正確資訊】 神經生物學認為男孩選卡車玩具,首先是因為大腦使然,玩具提供運動的機會,他本來就喜歡動,這個傾向可能被社會增強,但是他的男性大腦迴路優先於任何文化信息。P.242     


【錯誤資訊】 男孩子喜歡跟其他男孩玩粗魯一點的遊戲,喜歡交通工具和建築類玩具,都是他從環境中接收到的訊息(你是男孩子,男孩子喜歡藍色,運動、交通工具),而受到影響,順應期待。
【正確資訊】
※ 男性大腦早在出生之前已存在良久,是根據基因發出的訊息,男性基因命令睪丸分泌睪固酮,若沒收到基因的指令,胎兒的大腦成長會朝向女性的方向發展,而女性腦有較大的溝通中心與情緒記憶。然而在成長的關鍵時刻,睪固酮釋出,發育就會改變成男性腦,有充裕的空間提供給動作,攻擊和性衝動。P.242-243
※ 大量分泌的荷爾蒙產生的效果全面而且持久,雖然有些癥侯在幾年內看不出來,例如某些伴隨著青春期出現的變化。而男孩的大腦運行軌道,是在受孕之後八週大時就設定好了,就是那時,基因指揮睪丸,開始工作。P.243
 ※ 大量的研究指出,性別造成不同的社會行為,與大腦的早期發育有關。P.224
 ※ 在孩子接受到順應性別刻版印象信息之前,男孩注視機動玩具的時間比較長,女孩對於人的臉顯出較強的興趣;一到兩歲時,女孩與母親的眼睛接觸多過男孩。
 ※ 眼神接觸的多寡與懷孕期間,睪固酮的濃度成反比,出生前睪固酮的濃度越高,以後眼神接觸的量就越低。
 ※ 基因,以及出生前的荷爾蒙,已預先設定男孩 和女孩在各樣事物上的偏好,包括玩具、遊戲類型以及活動力和同儕關係。P.244    


【錯誤資訊】 性別應該根據自己個人感受認定,不是根據生物學(DNA和人體構造)。
【正確資訊】
※ Y染色體充滿男性特有的DNA單位,從受孕的那一刻起,就有獨特的男性與女性的設計藍圖湧現。P.241
※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學習與記憶神經生物學中心的賴瑞卡西爾博士如此報告:X與Y染色體在造成性別差異方面有直接作用。P,241    


【錯誤資訊】 女生被預設要喜歡花朵,蝴蝶和粉紅色,男孩被預期穿上藍色衣服,喜歡會動的東西,這些偏好並非與生俱來,是後天學來的。
【正確資訊】
※ 研究者分析先天性腎上腺素異常增生(CAH,是遺傳疾病)的女孩,有此基因的胎兒,大腦是浸泡在高濃度的男性荷爾蒙中,這些女孩的陰蒂可能比較大,甚至出生是被誤認為男性。當這些孩童接受手術,醫療,以女孩的身分被撫養長大。但他們在胎兒時期接受到天性發送出”你是男孩”的信息,而出生後一直教導他們”你是女孩”。這些孩子的圖畫,是汽車和公車,不是蝴蝶,而且車子是藍色的,不是粉紅色。P.246
※ 日本研究者檢視252幅幼兒園小朋友的畫,他們發現男孩和女孩的畫差異明顯。男孩會畫的物體是女孩的20倍,女孩畫裡有花朵或蝴蝶的,是男孩的七倍。而檢視他們所用的蠟筆,發現女孩顯然比較偏好粉紅色,男孩使用灰色和藍色較多。
孕期的荷爾蒙設定女孩的大腦神經迴路對養育     有興趣,而男孩則喜歡動,因此孩童選擇娃娃或車子,是想玩這些玩具延伸出來的對應活動。    


【錯誤資訊】性別是文化指定的;我們生而性別中性,成長為男人或女人的含義是由文化主導的p.249
【正確資訊】 21世紀的科學指出,典型的男孩或女孩的行為傾向(性別刻版印象)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出生時不是變性人,我們在子宮裡面的時候,神經迴路就設計定案了,只有一個選項,一個性別。       


【錯誤資訊】某個人強烈且自我認同為另一個性別,並不稀奇,做為跨性別者,就像活著一樣,正常的很.
【正確資訊】 有一種疾病名稱為:身體完整性認知失調(Body Integrity Identity Disorder),患者有一種無法抗拒的慾望想要切除某個或更多的肢體。這些人描述:在對自己身體的印象與實質身體之間,有一個扭曲的裂縫。他們的狀況與跨性別者明顯相似,有人推測這是因大腦裡面與建構身體一貫形象有關的區域發生異常的緣故。P.250       

  

【錯誤資訊】 性別二元是錯誤的,這具有壓迫性,妨礙了所謂性別表達的權力。
【正確資訊】 即使是跨性/變性主義的概念,也依然是由兩性的預設所構成,性別的存在有兩種,也僅只有這兩種自我認同存在,就是男或是女。P.251 


對於追隨曼尼學說的性教育學者們,他們教導我們的孩子成長為男人或女人是主觀的,而且性別可以更改,他們對於出現其他認同障礙的狀況,提供同類的解決方案嗎?
「專家」想讓青少年覺得這一些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反而是爭取自由和基本人權的奮鬥,對於社會的期待不爽,迎戰規範與限制,加入爭取自由與權力的行列,你終於明白年輕人,尤其是有苦惱的那些人,為何會被拉進性別混淆的行列了吧?

        

【錯誤資訊】 性別認同可能會轉移,並隨時間進化,會改變並成長,有時清楚,有時模糊。
【正確資訊】 兒童發展專家解釋,性別認同是在性別穩定(我以後長大會變成男人)一年以後,最多不超過七歲,會達到更熟練的性別恆定概念(我不能變成女生,就算穿女裝,塗口紅都沒有用)。P.252
※ 在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中提及,一個孩子如果有強烈且持續的性別焦慮,渴望成為或是堅持自己是異性,會被診斷為性別認同失調,這看來是一種情緒失調。
 ※ 自我認同的定義,是穩定的自我意識,穩定,就是保持一致。  

  

【錯誤資訊】成長為男人或女人是主觀的,而且性別可以更改。如果男孩持續感覺到自己是女孩,就要幫助他接納自己是個女孩,甚至變成真正的女孩。
【正確資訊】 
※ 男孩如果持續且強烈地感到自己是女孩,就像某個有兩條健康的腿卻感覺抑鬱的人一樣,是一種病,目標應該是要幫他解除痛苦,罹患這種病,並不是正常的。P.250
 ※ 青春期男女—需要安定、秩序和界線,卻被帶到無秩序的領域,努力掙扎要確定自我身分的孩子,卻置身於反身分認同的教學處境。P.262
 ※ 保羅.麥修醫師是霍普金斯醫院精神科醫師的權威,他研究經歷過性別重置的男性後結論,性別認同絕大多是透過基因繼承而來,隨後在胚胎期,內建於逐漸成形的身體中。我們做為精神科醫師,專注於努力修正他們的心思,比修正他們的生殖器官更好。P.265


現今談論男性或作女性的課題,有這幾樣結論,自我認同是看你怎麼感受,這些情緒感受可能轉移或進化,性別絕不只兩種,如果你看法不同,你就是壓迫人,有可能造成危險局面。
這根本顛倒是非,一個拒絕生理事實的世界是背離現實,且會把人弄得不知所措。

     

【錯誤資訊】 社會獨斷要求性別角色嚴格的區分是不對的,男孩一直想要成為女孩,是正常的,這是他爭取自由和基本人權的奮鬥。
【正確資訊】 “性教育的冒險”使這個世界從向來少見青少年感染性病,到一年九百萬件新的感染個案,從兩種性病變成兩打,使我們陷入”小孩生小孩”,小六就開始服用避孕藥,青少女罹患子宮頸癌、HIV、AIDS等等的險境。       

  

【錯誤資訊】 性別焦慮是很正常和常見,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正確資訊】
※ 性別焦慮症的定義是:一個人對自己生理性別帶來某些或全部的身體特徵,或社會角色,有持續不變的嫌惡。
※ 性別焦慮症妨礙了孩童對自我的看法,這不是對任何人都很典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