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不懂孩子的心

作者/吳亦君

亦君工作室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上海市衛生健康類媒體編輯、《新民晚報‧心理周刊》專欄作者。SMG電台直播節目心理指導嘉賓。專長于兒童心理輔導、婚姻及家庭教育指導。有10年的上海市市級重點中學語文教師、十多年衛生健康類媒體記者、編輯以及管理從業經驗,在全國各企事業單位、幼托機構、中小學校進行父母課程培訓,具有豐富的個案咨詢經驗。在《新民晚報》、《新聞晚報》、《中學生學習報》等媒體發表了數十萬字的親子教育及咨詢指導文章(亦君工作室博客︰hitp://blog.sina.com.cn/wwuyj)。

《發展品格篇》

迎接孩子之前

依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剖析在不同年齡的時間,有不同的主要發展任務。0-7歲是兒童個性品行發展的關鍵期,兒童經過三個成長階段,逐漸發展出信任感、自主感、主動感、勤奮感,從而形成信任、自信、安全、責任、雄心、勤奮等良好的個性品行。 

這一時期影響兒童個性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父母,兒童在與父母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時,在父母的愛護、支持、尊重、欣賞、肯定中,獲得自我認同,發展良好品格。 

如果兒童未能建立此種安全的依附關係,而是得到父母較多的指責、貶低、打擊、否定、限制,則可能造成終身的不安全感,以及羞愧、自卑、內疚、懷疑的個性,沒有良好的自我認同,成年之後在事業發展、人際關係、個人生活等方面都會遇到較大的問題。

不肯學習為哪樁 

孩子不肯的學習原因,通常來自他在學習該樣事物的時候常常受挫,在最初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不出色的時候,家長的態度為何決定了孩子繼續學習的意願和表現。家長是否把孩子不盡人意的表現當作是孩子懶惰,不愛學習,還是耐心的去尋找原因。 

根據美國心理分析學家艾利克森,兒童的個性發展有八個階段,在學齡前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主動感與內疚感的矛盾,此階段兒童的主要活動是遊戲,如果家長對孩子施加過高的要求,可能讓孩子體驗失敗,產生內疚感,形成自卑、畏縮的人格。當孩子出現自我管理不當的現象時,家長過度的緊張和關注會強化孩子的不當行為,使問題更嚴重,家長平靜、溫和、包容、甚至輕描淡寫、視而不見的處理方式,更有利於孩子減輕壓力,讓不良行為自行消退。 

找出孩子真正喜歡的事物、培養他繼續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克服挫折中體驗到成功,發展出受用一輩子的主動性,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務。

學習分享

網址: http://edu.sina.com.cn/psy/2008-08-14/0853145442.shtml 

幾天前的傍晚,正與一位女友逛街,接到兒子電話,說因為油炸粉用完了,保姆只炸了三個雞翅,他吃了自己的一個,又經過爸爸同意,吃了爸爸的那個,可是他還想吃,問我是否同意把我的那個讓給他。我笑著答應了,同時聽到了電話裡兒子開心的道謝聲。兒子從小就喜歡吃炸雞腿,馬上就要進入高二的男孩,正處於人生的第二個生長高峰,特能吃,小小的雞翅,三個全吃完還只是塞牙縫呢。 

  在一旁的女友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後,驚訝得張大了嘴巴,說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我家女兒吃東西都是只管自己,從來不想著留給父母的呀!

  在兒子眼中,我是個 “饞媽媽”。兒子小時候,無論是炸雞腿、漢堡包,還是各色小孩零食,凡兒子喜歡吃的好東西,我總要“搶著”分享。不僅自己吃,還經常呼朋引伴,叫他的爸爸,甚至外公外婆也一起來吃。兒子稍大些,發現其他小朋友的媽媽都把孩子喜歡吃的東西留給孩子,有時便有些不情願,有一次還提出抗議,說媽媽真是個“饞媽媽”,已經是大人了,怎麼還要搶小孩的東西吃。  

  我嘻嘻一笑,依舊我行我素。當然,我這個“饞媽媽”之所以有恃無恐,是因為有他爸爸的支持。每逢這時,爸爸便說,一家三口,不管大人小孩,有好東西應該一起分享。兒子沒轍,只好把他喜歡吃的東西拿出來分給媽媽爸爸。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現在每當有好東西吃,兒子必定分成三份,當然若是他的零食,如薯片、巧克力之類的,允許兒子多占些,前提是要另外兩位家庭成員同意。有時我加班回家晚了,已經吃過了晚飯,但看到桌上放著的兒子留給媽媽的好吃東西,不管想不想吃,還是統統放進肚裡,因為這是兒子給母親的一份心意啊! 

  我這個媽媽不僅“饞”,有時還挺“懶”呢!從兒子上初中開始,每逢休假日的早上,“懶媽媽”只要在家,不僅必定比兒子起床晚,而且還每回都要享用兒子給媽媽買回來的早點呢!兒子自己的房間東西放亂了,“懶媽媽”總是懶得收拾,即使難得來幫忙,也是笨手笨腳的,不及兒子收拾得整齊,難怪兒子經常得意地說,媽媽其實沒我能幹呢! 

  “饞媽媽”與“懶媽媽”的理論是:要培養一個有愛心、懂感恩的孩子,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給他多多提供表達愛心和感恩的機會。

孩子好懶惰

諮詢時回顧孩子的成長經歷時,也經常發現「懶惰」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後天有意或無意「培養」的結果,家長或家裡的長輩,照顧者,是否太能幹,或是常說「孩子還小,大人來就好」,怕孩子太累,受傷,不讓孩子動手的「呵護」,這樣過度照顧的環境,失去了自己動手學的做事的機會,也喪失了做事的興趣和主動性,久而久之,養成了過度「依賴」的心理,「懶惰」也就成了習慣,在學習上必然也懶於思考,遇到困難缺乏勇氣和能力,一旦形成「退縮型人格」,凡事都以依賴和退縮的方式應對,自然不會有好的人生前途。 

其實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奇的,心理學研究中,孩子剛學會走路時,就有幫助媽媽做事的慾望,提早讓孩子學習做家事,是順應孩子的天性,從簡單容易的事情入手,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做,自己創造學習機會,不因孩子做的不夠好而收尾或代替,孩子體會到做事的樂趣,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責任感和獨立能力就能培養起來,懶惰的表現自然就能大幅減少了!

爭強調皮的孩子 

若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的心情是憤怒,那是因為家長認為自身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根據研究,這樣爭強調皮的孩子家裡也有個爭強好勝的爸爸,兩人越戰越勇,家長的教育會越來越失效。家長這時最好的對策應該是要置之不理,用尊重而非命令的態度,協商而非威脅的態度來和孩子溝通,是解除孩子武裝最有效的好方法。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是一個孩子感到不被重視,缺少愛的感覺;滿足孩子對愛的需求,很多問題要迎刃而解就會容易的多了。

說粗話 

孩子去學校上課是經歷社會化的開始,也許他根本不明白這些粗話所代表的意思,只是覺得好玩而已,父母強烈阻止的行為,會使孩子知道說這些粗話是一個獲得父母關注的方法,有些孩子就會使用這個手段來獲取注意或當作對父母的武器。而父母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冷靜以待,不當眾斥責,以尊重的態度與孩子討論說粗話的問題,不以負面情緒責罵孩子,耐心解釋粗話中所包含的意思,明確表示自己不喜歡聽到孩子說粗話的態度,如果家長能在尊重孩子、不讓孩子覺得難堪的狀況之下給與指導,這些要求和管教也才容易被孩子接受。偶爾出現說粗話的行為,有時父母採取聽而不聞的態度時,能減少孩子說粗話使其之後自動消失,是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的。